久咳不癒有救了!
字體:

常做穴位按摩 頭腦也能凍齡

撰文.圖/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 中醫傷科 黃敬軒醫師

「吾年未四十,而視茫茫,而髮蒼蒼,而齒牙動搖」,這是韓愈在《祭十二郎文》中描述自己未滿40歲就老態龍鍾的模樣。現代的生活條件比起1200年前的唐朝要好得太多了,人們常以「凍齡」來描述善於養生,外表比實際年齡年輕者,但是外表照顧到了,神智的健康也不能輕忽。 

常做穴位按摩 頭腦也能凍齡

68歲的吳先生就讓我印象特別深刻,他外表看來僅50多歲,太太陪他來看門診,在詢問病史的過程中,他却時而抓頭時而沉思,對自己的生活起居相關問題都不甚清楚,大多要仰賴太太幫他回答。這是典型的失智症表現!

老年失智問題自古即有 

中醫的古代文獻並無「失智」或「老人痴呆」的記載,相關記載散見於「呆病」、「善忘」、「神呆」、「鬱症」之中。2200年 前戰國時代的《靈樞‧天年》已經認識衰老的過程,「六十歲心氣始衰,苦憂悲,血氣懈惰,故好臥」、「八十歲,肺氣衰,魄離,故言善誤」,這些描述其實與失智症相當接近。《景岳全書》中亦有「凡心有瘀血則令人健忘」;《類證治裁》:「人之神宅於心,心之精依於腎,而腦為元神之府,精髓之海,實記憶所憑也」;《醫林改錯》:「高年無記性者,腦髓漸空」。

考據歷代醫家的論述可知,此病為全身性疾病,病位的表現在腦,但其實是肝、心、 脾、腎等多重臟腑的功能衰退與失調。病因大多是年老體弱,臟腑虛衰,氣血陰陽虧損,腦失所養;或因痰瘀蒙蔽輕竅,神明無主所致。基本病理因素為痰、瘀、虛,而針灸具有調和氣血、疏通經絡、調和臟腑陰陽的功能,對緩解失智的相關症狀有極大幫助。

針灸可改善認知與記憶 

香港中文大學在2013年曾經發表以針灸治療輕度認知障礙的研究,初步結果顯示,針灸治療確實能改善長者的認知能力及記憶力,降低罹患失智症的風險。依目前的研究,仍然沒有治療失智症的有效方法,醫學界近年來以提倡及早治療輕度認知障礙,預防或延緩失智症的想法為主流。 

中醫多以醒腦開竅、益腎填髓的方法治療健忘。常用的穴道有:督脈的百會穴、神庭穴,任脈的中脘穴,膽經的風池穴、懸鐘穴,心包經的內關穴,腎經的太谿穴、復溜穴。 

 百會穴  健腦、安神、養心 

其中最重要的當以百會穴為首。頭部為諸陽之會,百會位在頭頂正中央,為手足三陽、督脈、足厥陰肝經的交會之處,故又名三陽五會。腦部的經氣都匯聚在百會附近,《類經圖翼》甚至說它「百病可治」,故名百會,可見其重要性。 

百會穴具有提升全身陽氣及醒腦開竅的功能,不僅傳統典籍一再強調,在現代的多種頭皮針體系中也極受重視。中醫「治未病」的未病先防概念,改善健忘、增強記憶力和預防失智,都可以從百會穴下手,因此在百會穴針灸或按摩,可健腦、安神、養心。

這在動物實驗也已獲得證實,東京的老人醫學研究所在老鼠頭面部針刺,發現針或灸帶來的痛或熱的刺激,可以讓頭部血循增加10-20%,且可持續1小時之久。若再配合任脈的中脘穴,更能補氣養血。對課業繁重的莘莘學子而言,也可以經由百會穴的刺激或相關配合療程來增強記憶力。 

 內關穴  抗老防衰、鎮靜安神 

若是不敢嘗試針灸,不妨自行按摩內關穴。內關穴位於腕橫紋上3指的地方,按摩或針灸可達到鎮靜安神、增強心臟輸出能量的效果。針灸的刺激性強,效果明顯,但自行按摩亦可保健防老抗衰,可視個人情況選擇不同的方式。 

髮常梳、齒常叩、多運動 

孫思邈的養生十三法,其中的「髮常梳」,是將手掌互搓36下,令掌心發熱,然後由前額開始掃上去,經後腦掃回頸部,早晚各做10次。這其實就是在梳頭的過程中,刺激頭部穴道,因此養生方法常強調梳頭。「道家晨梳,常以百二十為數」,陳立夫先生常做的「內八段錦」也是脫胎於此。 

另外還有「齒常扣」,將口微微合上, 上下排牙齒互叩,無需太用力,但牙齒互叩時須發出聲響,輕輕鬆鬆慢慢做36下。這個動作可以疏通上下顎經絡,現代研究也指出咀嚼可以刺激腦部主管記憶的海馬體,幫助保持頭腦清醒。 

還有一個可以降低失智風險的好方法:運動。研究報告指出,每週規律地從事2次以上的運動,對失智症與阿茲海默症都有預防功效,可使其相對風險下降近6成。

健腦8穴

1. 百會穴:督脈。在鼻尖往上和兩側耳尖往上至頭頂的交會點,有一微凹處,即百會穴。 

2. 神庭穴:督脈。在額上直鼻入髮際0.5寸處,腦為元神之府,穴居額上,額又稱天庭,故名 神庭。 

3. 中脘穴:任脈。上腹部,當前面正中線上,在劍突根部與肚臍連線的中點處。具有健脾和 胃、通降俯氣的功效。 

4. 風池穴:膽經。在項部,當枕骨直下,後腦正中間的風府穴與乳突下方的完骨穴中間,入髮際的凹陷中。 

5. 懸鐘穴:膽經。在小腿外側,當外踝尖上3寸處,腓骨前緣。 

6. 內關穴:心包經。本穴為治療內臟病的要穴, 故名內關。在前臂掌側,腕橫紋中點往上3指 幅高處,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 

7. 太谿穴:在足內踝後方,當內踝尖與跟腱之間的凹陷處。具有補益肝腎、溫陽散寒的效果。 

8. 復溜穴:在小腿內側,太谿穴直上2寸約3指幅高處,跟腱內側的前方。用大拇指指腹仔細按摩也很有效,亦可在1厘米見方大小的膠布中央,放置1粒米,貼於復溜穴上,可保持長時間的刺激。

健腦8穴1

孫思邈養生十三法(又稱十三常) 

1.髮常梳 

手掌互搓36下令掌心發熱,然後由前額 開始掃上去,經後腦掃回頸部。早晚各做10 次。 

2.目常運 

a. 合眼,然後用力睜開眼,眼珠打圈,望向 左、上、右、下四方;再合眼,然後用力睜 開眼,眼珠打圈,望向右、上、左、下四方。重覆3次。 

b.搓手36下,將發熱的掌心敷上眼部。 

3.齒常叩 

口微微合上,上下排牙齒互叩,無需太用力,但牙齒互叩時須發出聲響。慢慢做36下。 

4.漱玉津(玉津即津液、口水) 

a. 口微微合上,將舌頭伸出牙齒外,由上面開始,向左慢慢轉動,共轉12圈,然後將口水吞下去。接著再由上面開始,反方向再做一 次。 

b. 口微微合上,這次舌頭不在牙齒外邊, 而在口腔裡,圍繞上下顎轉動。左轉12圈後吞口 水,然後再反方向做一次。吞口水時,盡量想像將口水帶到下丹田。

5.耳常鼓 

a. 手掌掩雙耳,用力向內壓,然後放手,應該 會有「卜」一聲。重覆做10下。

b. 雙掌掩耳,將耳朵反摺,雙手食指掩住中指,以食指用力彈後腦風池穴10下,卜卜有聲。 

6.面常洗 

a. 搓手36下,暖手後上下掃面。 

b.暖手後雙手同時向外圈。 這個動作經常做,可令臉色紅潤有光澤,少生皺紋。 

7.頭常搖 

雙手扠腰,閉目,垂下頭,緩緩向右扭 動,直至恢復原位為1次,共做6次。反方向重覆。 

8.腰常擺 

身體和雙手有韻律地擺動。當身體扭向 左時,右手在前,左手在後,在前的右手輕輕 拍打小腹,在後的左手輕輕拍打「命門」穴位。反方向重覆。至少做50下。 

9.腹常揉 

搓手36下,手暖後兩手交掩,圍繞肚臍 順時針方向揉,就當自己的身體是一個時鐘。 揉的範圍由小到大,做36下。這個動作可以幫助消化吸收與消除腹部鼓脹。 

10.攝谷道(提肛)

吸氣時提肛,即將肛門的肌肉收緊。閉氣,維持數秒,直至不能忍受,然後呼氣放 鬆。 

11.膝常扭 

雙腳並排,膝部緊貼,人微微下蹲,雙手按膝,向左右扭動,各做20下。 

12.步常散 

挺直胸膛,輕鬆散步。 

13.腳常搓 

a. 右手擦左腳,左手擦右腳,由腳跟向上至腳趾,再向下擦回腳跟為1下。共做36下。 

b.兩手大拇指輪流擦腳心湧泉穴,共做100 下。

資料來源 : 中國醫訊第151期

醫師門診時間

【誠心提醒您,本網站內容無法取代醫師的治療。如遇疾病問題,請您盡速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