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咳不癒有救了!
字體:

骨質疏鬆症

骨質疏鬆症是一種骨骼強度減少的疾病,包括「骨質密度減少」與「微細結構的改變」。由於骨質的分解大於骨質的形成,造成單位體積內骨質含量及骨小樑減少,骨內微細結構變得脆弱,導致患者容易發生骨折,在中醫屬於「骨痿」、「腰痛」、「骨折」等範疇。

一、診斷

原發性骨質疏鬆症分為停經後型與老年型。一般人在25到30歲時骨質達到顛峰,於35歲以後約以每年1%的速度流失。女性於更年期後因為女性荷爾蒙的減少,骨質的流失更為迅速,每年約3-5%的流失,因而更年期後女性的盛行率又遠多於男性。續發性骨質疏鬆症與某些疾病例如庫興氏綜合症、甲狀腺毒症或長期服用某些藥物如類固醇有關。

由於骨髂強度的減少在臨床上無法測量,骨質疏鬆症的診斷依靠骨質密度的檢查。臨床上常用骨超音波及WHO骨折風險評估工具(FRAX),篩選高風險患者。目前偵測骨密度的標準是以雙能量X光吸光儀(DXA)。另外還可以用X光片及電腦斷層掃描檢查骨骼形態是否改變。 

二、症狀

初期病人可能沒有明顯症狀,然骨骼的易脆性將導致骨折的發生率增加,其中以橈骨腕部、腰椎與髖骨最為常見。腰椎骨的壓力性骨可導致背痛及身高減少。髖骨骨折將造成活動限制,嚴重時甚至終身殘障,導致日常生活活動量不足及社交退卻,活動能力能夠回復到骨折前的病患,可能不到一半,間接或直接導致患者的死亡。

中醫「骨痿」症見腰背酸軟,難於直立,下肢無力,與骨質疏鬆導致脊柱變形相仿。

骨質疏鬆症

三、治療

西藥藥物治療方面,補充鈣及維他命D是最基本的療法。此外還有更年期後女性的荷爾蒙補充、抑鈣素、雙磷酸鹽類藥物、選擇性選擇性動情激素受體調節劑、甲狀旁腺素胜肽、鍶、細胞核kB受體活化因子配體抑制劑等藥物從促進造骨細胞與抑制蝕骨細胞的方向改善骨密度。

中醫認為,腎為水臟,主骨生髓,因此,補骨益腎,兼清虛熱,為中醫藥治療骨質疏鬆症的主軸,某些補腎健骨的單味藥或複方如菟絲子、杜仲、續斷、骨碎補、淫羊藿、六味地黃丸、右歸丸、健步丸、龜鹿二仙丸等的研究也支持在改善骨質密度上甚有潛力。

骨碎補骨碎補

此外,中醫還考慮病患不同分型,輔以不同的治療方向,例如: 患者面黃肌瘦,食慾不振,消化不良,大便軟散,容易腹瀉,應輔以健脾益氣,方如參苓白朮散;如症見腰背部局部疼痛明顯,舌色紫暗有瘀斑,脈澀者,應輔以行氣活血,方如疏經活血湯。 患者神疲倦怠,面色萎黃,頭昏眼花,舌色淡白,脈細無力,應輔以養血益氣,方如十全大補湯。

四、保健

一般而言,原發性骨質疏鬆症好發於老年及停經期後的婦女,其他危險因子包括白種人及亞洲人、骨折病史、 骨鬆家族史、體型嬌小、運動量不足、抽煙、飲酒過量、咖啡因攝取過量、鈣與維他命D攝取不足,及早發性停經。因此,預防骨質疏鬆應當戒菸、忌過量飲酒、適量運動,補充鈣與維他命D,有骨折病史及骨鬆家族史者尤其重要,最好能從年輕的時候就開始作起。運動種類以下肢的負重運動如健行、慢跑等較為有效, 但不適合膝關節退化的患者。運動除了可以促進骨質密度的上升外,同時因為平衡感的加強也減少了跌倒造成骨折的危險。此外應注意均衡的營養,飲食中應含有足夠的維他命C、鋅、錳、銅等礦物質,避免過量的飲用咖啡濃茶,並應攝取乳類、 豆腐、菠菜、黑芝麻、萵苣、蘿蔔、沙丁魚、小魚乾等食物。

運動

五、中西醫結合治療,有什麼好處?

西醫針對骨質流失的病理機轉進行矯治,可以迅速改善骨質密度。然而骨質密度的增加並非全然代表骨強度增加。中醫在骨質疏鬆症的治療上採用宏觀辨證的觀念,在補腎健骨的基礎上,同時考慮不同的辨證分型,採用不同的治療方法,同時調理調腸胃機能、內分泌、氣血等多項生理機能,不止改善骨質問題,對於消化吸收、精神情緒等各方面均作調理,使患者的活力與體力也能一併提升。結合中西醫治療上的優缺,可以達成更全面性的治療。

股骨頸骨折

80歲骨質疏鬆症女性,股骨頸骨折

【撰文/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 中西醫結合科 黃國欽主任】

醫師門診時間

【誠心提醒您,本網站內容無法取代醫師的治療。如遇疾病問題,請您盡速就醫】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