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咳不癒有救了!
字體:

秋燥不要來

在中國傳統曆法的24節氣中,每年國曆8月7日或8日是「立秋」,接著依序進入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此時氣溫開始逐漸下降,書夜溫差變大,夏季的燠熱接近尾聲,涼爽舒適乾燥的季節已經來臨。

秋主燥金,亦即燥為秋季主氣,燥氣襲人,其性乾燥,易耗津液,所謂「燥勝則乾」、「燥令傷肺」,臨床上常表現在呼吸道疾病及皮膚症狀,包括容易感冒咳嗽、皮膚乾癢加重、大便乾硬等「乾燥」的表現。因此,如何「養陰潤燥」是秋季養生的重點。

如何保護呼吸道?

容易感冒、乾咳無痰、口鼻乾燥的人,或是支氣管常感不適的老菸槍,平日多吸些溫暖的水蒸氣,有助緩解呼吸道不適。多食用白色的補氣養陰食物,如梨子、百合、木耳、荸薺、蓮子、蘆薈、愛玉、蜂蜜等,則可提高肺衛抵抗外來邪氣的能力。

但若體質偏虛,常感疲倦怕風,則應避免吃寒涼性的蔬果,可適量食用玉竹、西洋參、沙參、大棗等補氣藥物(圖1)。若兼有泡沫稀水寒痰或黏稠熱痰等症狀,則可在飲食中適量加入紫蘇葉、生薑,或是桑葉、杏仁、菊花。進出冷氣房等溫差大的地方,可戴口罩或加件薄外套,以保持呼吸道溫度適當。

圖1:潤肺養陰的中藥,可保護呼吸道。

圖1:潤肺養陰的中藥,可保護呼吸道。

如何預防皮膚乾癢?

秋天皮膚油脂分泌減少,且隨著氣溫下降常洗熱水澡,容易破壞皮膚的保護能力,再加上秋天的濕度低,保存在皮膚內的水分相對較少,所以會出現惱人的秋季乾癢症狀,皮膚乾燥無光澤甚至龜裂。這種情形常見於老年人、嬰幼兒、乾性膚質及異位性皮膚炎患者。這時要多補充水分,避免身體水分流失,以及選用鎖水功能佳的保濕用品及溫和不含皂基的清潔用品,泡澡時間不宜過長。

在飲食方面,除可補充上述潤燥養陰食物如白木耳、百合等來滋潤皮膚黏膜,也可參考本院自製適用於敏感性肌膚,由天然草藥與藥材製作而成的紫雲膏(圖2)、蘆薈凝膠(圖3)等溫和潤燥外用膏劑。

圖2:紫雲膏圖3:蘆薈凝膠

如何避免便祕加重?

外來的燥邪由外而內侵襲人體,由肺系所主的呼吸道功能首當其衝,肺主皮毛,次則表現在皮膚症狀,而「肺與大腸相表裡」,肺經和大腸經絡之間相互聯繫,肺氣功能好壞也會影響腸道功能,腸道若受影響就易出現排便燥結的症狀。針對秋天便祕,仍以「潤」為主,並且一有便意就應趕快如廁,維持良好的排便習慣。

秋季氣候乾燥,人體皮膚每天蒸發的水分增多,所以要適當補充水分。若無水腫等狀況,以體重公斤數乘30為每日建議攝取水量的毫升數。此外,增加攝取富含善纖維及大量水分的食物如桑椹、香蕉、柚子、蘋果、火龍果、芹菜等,可刺激腸胃蠕動。

藥膳方面,可添加養血潤腸通便的藥材如麥門冬、生地黃、玄參、當歸、何首烏等,或是柏子仁、胡麻仁、杏仁、決明子、烏梅等堅果類種子藥材(圖4)。此時不宜吃溫熱性的藥膳來進補,如十全大補湯、薑母鴨等,以免因體內火氣上升,增加津液耗損而導致便祕加重。

圖4:養血潤腸通便的中藥,是秋季藥膳主力之一。

圖4:養血潤腸通便的中藥,是秋季藥膳主力之一。

哪些人最應提防秋燥?

哪些人易受秋天燥邪影響?年長者、夜貓子、平時皮膚就容易乾燥及火氣大的人,最易出現秋燥症狀。若要避免不適,咖啡、茶飲、可樂等含咖啡因的利水飲料能少則少;薑母鴨、燒酒雞、麻辣鍋等溫熱補益的藥膳不宜常食;辛辣烤炸含酒料理與抽菸,也易使人體更加敏感乾燥,應盡量避免。

可減輕不適的穴位按摩

預防秋季燥邪傷肺,平日可多按摩迎香、合谷、足三里等穴位。

迎香穴(圖5)

迎香穴(圖5)

位於鼻翼外緣,眼珠中心點直下的法令紋處。常按摩可維持鼻腔溫度和濕度,改善局部血液循環,預防呼吸道不適。

合谷穴(圖6)

合谷穴(圖6)

除了疏通頭面部氣血,緩解鼻過敏外,合谷穴屬手陽明大腸經,「肺和大腸相表裡」,可消火氣,改善便祕、口乾等症狀。

足三里穴(圖7)

足三里穴(圖7)

足三里是「強壯穴」,透過調節脾胃功能,調節機體免疫力,可預防感冒,扶正祛邪。

秋季養生原則簡單易行

《素問.四氣調神大論》:「秋三月,此為容平,天氣以急,地氣以明。早臥早起,與雞俱興。使志安寧,以緩秋刑,收斂神氣,使秋氣平,無外其志,使肺氣清。此秋氣之應,養收之道也。」中醫強調天人合一的概念,所謂「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故從立秋開始,日常生活就需適度調整。

建議大家平時多運動,維持良好的生活作息,注意氣候變化加減衣物,避免受涼。感冒流行期間,外出時戴口罩,多休息,多喝開水,勤洗手,多吃蔬菜水果,飲食宜清淡。以上就是最好的秋季養生之道。

【撰文/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 中醫內科 廖元敬醫師】

資料來源 : 中國醫訊第160期

醫師門診時間

【誠心提醒您,本網站內容無法取代醫師的治療。如遇疾病問題,請您盡速就醫】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