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咳不癒有救了!
字體:

產後調養│生化湯

產後調理

古老的生化湯

生化湯是婦科臨床,尤其是產後調理的常用基本方,許多民眾在坐月子時會自行至中藥房抓幾帖服用,也有些長輩在探視產婦時,手裡就提著幾帖生化湯。

生化湯種類繁多

生化湯的歷史久遠,來源有多種說法。有人考證最早見於明朝《景岳全書.婦人規古方》中記載的「錢氏生化湯」;也有學者認為出現於清代《竹林寺女科二種》一書,蕭山竹林寺已有千餘年歷史,此方為竹林寺女僧代代相傳之方,後刊於清乾隆36年。姑且不論哪種說法為真,張景岳(1563-1640)能將此方收錄,顯然生化湯至少在350年前就存在了。 歷經數百年演變,坊間出現許多劑量不同或加減不同藥物的生化湯(如附表),然綜而觀之,生化湯主要由五味藥組成:當歸、川芎、桃仁、炙甘草及黑薑。現在最被普遍使用的是明末清初傅青主女科生化湯(現因考量大眾接受度,已不使用童便)。

古今各式生化湯成分簡表

生化湯

藥物組成及功用

生化湯的功能是藉由化除瘀血、舊血的手段,促發人體新血的產生。五味藥中,當歸為君藥,可以補血活血,化瘀生新;川芎活血行氣與桃仁活血去瘀,共為臣藥;黑薑用量輕,能入血散寒、溫經止痛,為佐藥;炙甘草調和諸藥,為使藥。整個方雖然簡單,但架構嚴謹,具有生新血、除瘀血之效,主治產後惡露不行,小腹冷痛,因此常用在生產、人工或藥物流產後,調理子宮收縮功能,以加速惡露排除。此外,痛經中醫辨證屬於血瘀夾寒者,精索靜脈曲張中醫辨證屬寒者,也都可以運用加減生化湯來治療。

服用方式及注意事項

生化湯為藥品,有其適合的處方原則及禁忌,產後婦女可能出現許多不同的症狀,須由中醫師綜合評估產婦先天體質、懷孕過程、生產方式、產後體況(如泌乳、惡露、腹痛、水腫、腰痠、出汗等)及實驗室檢查數據等來為個人調整設計。一般而言,自然產產婦於產後一到三天開始服用七到十帖;剖腹產產婦於產後第三到五天再開始服用約五到七帖。 而生化湯的組成以溫熱藥為主,因此要注意服用後是否有傷陰或化熱的情形,像是口乾舌燥、五心煩熱、傷口發炎或者便秘、失眠等。如果出現這些症狀就表示已不適合單純地使用生化湯,應該諮詢專業醫師的意見來配合其他藥物,才能取其利且避其害。

【撰文/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 中醫婦科 蘇珊玉主任、陳盈佑醫師、謝淑鳳醫師】

醫師門診時間

【誠心提醒您,本網站內容無法取代醫師的治療。如遇疾病問題,請您盡速就醫】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