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pg)
血友病是一個很罕見的疾病嗎?
中華民國衛福部規定:盛行率小於萬分之一的疾病,稱為罕見疾病。在台灣,平均在一萬到兩萬人中,會有一個血友病。而免疫性血小板低下紫斑症(ITP)的盛行率也約為萬分之一。因此,在醫學中心中,無論是血友病或是ITP,都是應該要注意的疾病。
血友病的機轉與遺傳
而在血友病的嚴重度方面,過去以缺少的因子濃度作為嚴重度的分類,因子小於1%,為重型血友病。而1~5%之間,則為中型血友病。5~40%間,則為輕型血友病。正常人則多在60%以上,且於受傷、疾病或懷孕時,呈現明顯上升之情形。而不同的嚴重度,出血的頻率也不盡相同,在重型的血友病病患身上,一年的出血次數可能達到五十次,中度血友病病患則可能僅有一到五次,而輕度血友病病患,可能不到一次的出血情形。
而血友病的出血幾轉,最簡單的部分,就是缺少第八因子或第九因子,因而導致在傷口處的Thrombin(第二因子)製造減少,無法形成穩固的血塊而引起出血。在血友病的出血特徵中,最多的是關節軟組織間的出血,而以膝關節(45%)、踝關節(15%)與肘關節(25%)最為常見。而常見的原因,則為自發性出血、運動傷害與外傷。反覆的出血,會引起關節內的正常構造發炎,例如滑囊膜變得肥厚,而肥厚的滑囊膜更容易出血,這樣的惡性循環下,最終會導致關節軟骨組織與關節結構的破壞,導致血友病出血性關節炎的最終變化。因此,血友病治療,最重要的便是藉由適當補充凝血因子,來減緩或避免關節出血的變化,讓病患的關節能夠保持健康。
西元前,古老的埃及草紙上,首度提及「Hemorrhaephilia」,「愛出血的病」。後來,在西元100年左右,第一次出血性疾病的文獻記載,由猶太族長(Rabbi Judah)宣布:如果哥哥在割禮後死亡,則弟弟可以免除割禮。此後過了一千年,對於血友病的診斷與治療,仍然沒有進步。在十二世紀左右,一位阿拉伯醫師 Albucasis 在醫療手冊上面描述:「最好燒灼男性無法控制出血的部位來止血。」這是第一份治療血友病的參考文獻。
而埃及醫師 Moses Maimonides 由猶大的豁免男嬰割禮的判決:「如果第一個兒子因為割禮而流血死亡,而且第二個兒子也因為割禮而死亡,那麼母親不可以為第三個兒子進行割禮。」 延伸出血友病的遺傳模式。到了十八世紀,則由德國與美國的醫師逐漸在期刊上發表相關的文章,來描述血友病的特徵。而整個血友病廣為人知,則一直到十九世紀初,由於英國維多利亞女皇為血友病的帶因者,經過皇室通婚,傳播到德國(普魯士)、俄國與西班牙的皇室後,被稱之為皇家疾病(Royal Disease)。然後一直到了二十世紀中期,血友病才被區分成至少有兩種,且在1952年,由Dr. Biggs描述Christmas 家族的血友病,稱之為B型血友病。而過去一直以為Royal Diseases為A型血友病,但是2011年時,藉由鑑定英國皇室的DNA,證實過去的Royal Disease為B型血友病。
血友病的診斷
在診斷工具上,一般醫師常常僅看aPTT檢查是否正常,來做為血友病病患診斷的依據,而忽略了第八因子大於13%,就可能呈現假象,讓aPTT檢查看起來正常,而真正的正常凝血功能,應該要達到40%以上的。因此,即使病人的aPTT檢查報告正常,但是臨床上有出血症狀且懷疑血友病,則應該更進一步去檢驗凝血因子的濃度,作確定診斷。
血友病最早的治療,只能以休息、壓迫、冰敷與抬高等方法來止血,在1830年代左右,第一例以輸注全血來治療血友病的案例被報導,之後便逐漸採用輸血的方式來治療,但是風險極高且療效不彰。直到1937年,由卡羅醫師統計了98位血友病病患,其中只有六位病患存活超過40歲,有許多病患因為極小的傷口而流血不止死亡。1960年代,治療方式開始有改變,由新鮮血漿取代全血輸注,但是仍無法避免過敏反應、體液負載過重與治療效果不佳。直到稍晚,採用血漿冷凍沉澱品Cryoprecipitates,血友病的治療,開始顯現比較正面的效果。之後1980年代,由血漿中純化的第八因子出現,提供方便有效的治療方式,藉由規則的補充凝血因子,在1980年代晚期,美國病患甚至可以存活到七十歲。
然而之後爆發了HIV病毒污染了血液製劑,導致血友病病患超過七成感染了HIV,使得平均存活年齡下降到40歲,這樣的情形,直到愛滋病雞尾酒療法發表後才改善。而完全人工合成的第八因子,也在1990年代逐漸上市,提供病患一個無感染風險的選擇。目前的血漿製劑,經過妥善的滅菌處理後,幾乎可以消滅所有已知病毒與病原體,安全性與合成因子幾近相同。但由於病患對血漿製劑傳播愛滋病的恐懼,目前世界上多數先進國家普遍使用合成凝血製劑,在英國與台灣,均超過九成以上。
血友病治療的併發症
血友病的未來
血友病雖然是一個先天性疾病,但是經由妥善的治療後,病患仍然可以享受正常的生活,包括運動、出國旅行與正常人生。正確的認識與了解血友病,才能達到成功的治療。
【撰文/中國醫藥大學兒童醫院 血液腫瘤科 翁德甫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