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

兒童青少年肥胖與營養治療

甚麼是肥胖?Obese在拉丁文中意指:「過度的吃」。肥胖是一種行為表現,飲食方式是最主要的成因。現代食物的普及化、多樣性以及容易取得,大部分又都是高熱量食物,使得地球上各大洲幾乎都已被「肥胖問題」淹沒了,中國算是新崛起的肥胖國家,台灣卻是亞洲第一名的肥胖大國,其他諸如北美、加拿大、蘇聯、非洲則是肥胖值比較低的國家。
 
慢性疾病隨著肥胖比例愈趨推高
 
衛生署的標準分為男、女,過輕與過重來進行數據呈現,BMI大於85%就是過重,台灣的過重比例相當高,有超過95%的人過胖;美國的肥胖比例是最高的,其他國家也都呈現過重的情況,其中非洲國家的數值較低,因為他們的運動量多且吃的少。過重肥胖是小兒科很嚴重的問題,這些肥胖者到40幾歲時可能會有糖尿病、心臟病等高風險疾病產生。1970年肥胖比例逐年上升來到2008年,肥胖比例仍持續上升。
 
若早餐吃些綠豆,那熱量不會太高,但若選擇一些馬鈴薯,熱量相對會提高許多。肥胖若發生在孩童的階段,膽固醇本質會開始改變、關節受力不好、呼吸窘迫、肝臟發炎,甚至提早發育,且會影響日後身高等現象。臨床上也觀察到肥胖孩子會有兩種情況:1.胖大哥級欺負弱小2.智能不好的胖小孩被凝虐。第二代住民同樣面臨肥胖孩子在未來會形成的問題。 
 
選擇吃得少但吃得營養
 
吃的東西要減少、脂肪減少。最近全國國民增加許多脂肪攝取量,小孩治療減肥跟大人不盡相同,減少熱量、醣類;增加蔬菜水果,掌握規律的用餐時間,行為在無形中改變。原則上,先維持體重,不再上升;預期身高、體重計算方式:(爸爸身高+媽媽身高)/2加6為男生的體重指標,減6為女生為體重指標,「預期體重」超過了就要減重,一個月最好不要超過兩公斤。
 
建議配合營養師了解吃的食物種類,根據飲食評估調整碳水化合物的攝取58%-68%、蛋白質12%-24%、脂肪20%~25%,營養師會教我們認識低熱量食物,一定要吃但不能多吃。肉魚豆蛋與奶類皆要攝取,多吃蔬菜與水果(原則一餐一顆拳頭大小的量),五穀、根莖澱粉類、糖類、油脂類不能不吃,但一定要少吃。
 
應當教孩子怎麼去看熱量的標示與學會買食物的技巧,例如:包裝上標示的熱量、有無反式脂肪等。三餐定時定量,吃飯不要同時看電視,電視會促使食量變得越來越好,也會越吃越多。吃東西要細嚼慢嚥,吃完立刻離開餐桌,清蒸水煮都是很好的烹調選擇。
 
家庭宣導減重計劃
 
吃的質很重要,先改變食物的種類,碳水化合物影響最大,須符合控制原則。
吃的量七分飽,不會餓就好,多動,鼓勵每天做一些運動。肥胖是一個嚴重的問題,少吃多運動其實是很難的大工程,要實際自己去參與力行。
理想減重計劃:
1.維持正常身高的體重。
2.生活規律,代謝正常。
3.減少飢餓感,飲食、運動與父母共同參與。
4.每天看電視的時間少兩小時。現今透過媒體,年輕人很少看電視,但會長時間使用平板、手機。每天要去紀錄看電視的時間、手機、電腦玩樂的時間。
5.全家人一起參與生活,吃健康的五蔬果,最好的是爸爸媽媽可在家裡烹煮食物,不要到外面吃,晚餐選擇在家裡做菜給孩子吃。
6.每天運動超過一小時。
7.有計畫的食物飲食目標,12歲以下要父母共同參與,規律複診。
8.每個月一定要複診,讓孩子主動去運動。
 
很多家屬看待肥胖的嚴重性,沒有那麼高的警覺度,更困擾的是隔代教養,門診常有80、90公斤的孩子,若在青春期沒有成功減重下來,以後體重還是會節節上升。在我的看法,如果從醫療端下手是有困難的,像是美國現在增加「糖稅」,降低孩子對於飲料、高熱量食物的購買意願。台灣北部學校有透過體育課加強宣導,教育部增加每個禮拜的體育課次數等,營養午餐外包商也加添有機蔬菜的菜色,開始重視營養午餐的熱量攝取。然而,我們期待透過家庭宣導,或許才是有效降低肥胖的關鍵。
 
【專訪/中國醫藥大學兒童醫院 兒童腸胃科主任 陳安琪醫師 編輯整理/郭姵吟】
 

醫師門診時間

【誠心提醒您,本網站內容無法取代醫師的治療。如遇疾病問題,請您盡速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