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

麻疹

在民國80 年以前,只要小孩子有發燒、出疹子,家中的長輩常會在看診的時候詢問醫師,會不會是麻疹? 隨著疫苗政策的推廣,台灣兒童的接種率已提升到98.5%,麻疹的病例每年只會出現幾十個,或在某些地區有不嚴重的群聚感染。隨著民眾的淡忘和交通的頻繁,近幾年來,台灣出現境外移入的病例,如回大陸省親將病毒帶回台灣才發病。因為病例少見,很多醫師已不熟悉此病,很容易因警覺性不高而未診斷出來,造成群聚感染。
麻疹典型症狀是發燒和咳嗽、流鼻水與眼結膜充血( 有眼屎),第2-3 天口腔臼齒對側會有「克氏斑」,隔天出現皮疹( 紅斑丘疹),由耳後和頸部開始,接著擴散到身體和四肢。
認識麻疹疫苗
由於麻疹的傳染力很強,同處一室沒有抗體的小孩或大人,感染的機會高達85%。很少疾病會有這麼高的傳染力,所以,麻疹的防治,一直受到衛生署高度重視。台灣的麻疹疫苗在小孩一歲時才施打,而經由母體血液傳給胎兒的抗體,在小孩出生後約6-7 個月即降低保護力。因為母親的麻疹抗體幾乎是來自疫苗的接種,相對的,抗體的反應會低於自然感染者。
 
所以,8-9 個月後的嬰兒,在接種疫苗前均屬感染的高危險群。還有,疫苗的效果大約是15 年,因此,若中間沒有追加,麻疹抗體漸消失的情況下,17 歲以上的年輕人即易感染而致病。今年的6 個病例中,有5 例年齡介於20-30 歲,就是明顯的證據。
 
傳染力的麻疹病毒,冬末春初是流行期
麻疹病毒可經由空氣、飛沫和直接或間接接觸而感染,所以在同一診間看診或同處於候診室,就可能造成感染。不像肺炎,只要保持1 公尺以上的距離,便不易被傳染。在溫帶地區,每年的冬末春初,是麻疹的流行期,但在熱帶或亞熱帶地區,夏秋亦會出現病例。
 
麻疹4大典型症狀:
  1. 發燒、咳嗽、流鼻水。
  2. 眼結膜充血( 有眼屎)。
  3. 第2-3 天口腔臼齒對側會有「克氏斑」。
  4. 隔天出現皮疹( 紅斑丘疹),由耳後和頸部開始,接著擴散到身體和四肢。
    當疹子長到手掌和腳掌時,最早出現的紅疹會慢慢消退,燒也會漸漸退下來。若仍持續高燒,就應考慮有無併發症的可能,如中耳炎、肺炎等。
 
值得注意的是,病人若為接種過疫苗的成年人,臨床症狀會大不相同。發燒不明顯或只輕微的燒,咳嗽和流鼻水也不像小孩那麼厲害,皮膚的疹子看起來亦較不深染,之後皮膚也不一定會有色素沉著。此外,小孩的臨床表徵有時候會以為是「川崎氏症」,所以,兒科醫師在看診時,也需要將麻疹列入川崎氏症的鑑別診斷中。
 
7-8 個月到1 歲左右,而尚未接種麻疹疫苗的小孩,若有發燒、呼吸道症狀和皮膚紅疹時,均應考慮麻疹的可能性。18 歲以上,若有上述症狀,但不典型時,亦應小心是否被傳染。若欲前往流行地區,如大陸、東南亞或歐洲,行前最好能先打疫苗。
【資料來源: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 衛教健康分享網
醫師門診時間

【誠心提醒您,本網站內容無法取代醫師的治療。如遇疾病問題,請您盡速就醫】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