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

幼兒偏食

 幼兒偏食
前言

「我不要吃青菜,好難吃喲!」「我可不可以只喝汽水,不要吃飯呢?」這幾句話對父母親來說是否耳熟能詳呢?其實許多幼兒都有挑食、偏食的問題,只要餐桌上出現他們不喜歡吃的食物,父母親不是好言相勸,就是不和幼兒妥協,逼得勉強下嚥。而每位父母親都不希望出現這種局面,但只要多付出一些關懷和耐心,多運用一些技巧,還是有辦法使幼兒餐餐營養均衡及不會產生偏食等不好的飲食習慣。在幼兒時期提供適量的營養,是維持健康及支持其發育良好所必需。在過去,營養的責任大多在於父母親身上,因為幼兒大多都在家中進食。但因目前的飲食習慣和對食物及營養之看法等諸多問題,導致偏食習慣隨年齡增加而日益嚴重,一到三歲有接近一半數量的兒童偏食,四到十歲則有三分之二的人偏食,這些和以前四、五十年代的人對飲食上的看法完全不一樣,目前已有許多的改變與認知上的差異。 除此之外,有許多父母親本身對於應攝取哪些食物及營養等方面的正確常識存於一知半解較多。同時也因為社會變遷,大多數的父母親均是需要就職之情況下,以致於無形中忽略了照顧及教導幼兒基本家教及正確的飲食觀念,而形成許多無法彌補之營養缺憾。

偏食的定義

「偏食」是一種不良的攝取習慣,包括以下三種情況:

  1. 不喜歡吃一般兒童喜歡吃的食物數種以上,並持續很長時間。
  2. 特別喜歡吃某種特定的食物,如果沒有就拒絕進食。
  3. 特別不喜歡吃某種食物,看到就會產生厭惡感,並因此影響了吃其他食物。
普遍的定義是少吃有益的食物,如蔬菜、水果、魚、豆和奶等,或者是飲食的餐單沒依據食物金字塔。若只是不喜歡吃某一種食品,不能算是偏食,必須是不喜歡一組的食物群,如討厭吃蔬菜或魚,才是真正的偏食。雖然在初期不會有任何影響,但長期下來則會因缺乏某種營養,導致組織功能無法運轉,產生營養不良或過剩的現象。而且偏食的結果一定會影響身體的健康及發展。
 
偏食的原因
幼兒的飲食行為發展主要受到幼兒飲食後的生理作用、飲食經驗及聯結作用、後天學習與社會情境等因素的影響,雖然人類天生愛吃甜味,但大多數的飲食行為是由學習或經驗造成的。幼兒在成長過程中,不僅學習到該吃什麼,也可能學習了該吃多少,什麼時候吃,並且養成一些食物偏好。而幼兒產生偏食的原因很多,再加上不良的飲食習慣,導致許多因偏食衍生的問題,如營養素攝取不均,體重過重或過輕。造成幼兒偏食的原因有以下的因素:
  1. 副食品添加的時機不當:嬰兒時期錯過添加副食品的適當時機,造成幼兒對於固體食物適應不良。
  2. 照顧者的飲食習慣:幼兒偏食往往是模仿親近長輩如父母親、褓母...的結果,如果父母本身偏食,往往無形中會影響幼兒不吃或討厭某種食物,因此父母親應以身作則,廣泛攝取各類食物。
  3. 失敗的學習經驗:幼兒自兩三歲起,對食物的味道、形狀、色彩、溫度、觸 覺等,開始會表現出喜好與厭惡的感覺。而不愉快的進食經驗,例如被魚刺鯁到、被熱湯燙到,也會造成幼兒拒吃或害怕的心理。
  4. 想吃什麼就給什麼:俗語說的好:「言教不如身教」,要讓幼兒不偏食,在幼兒進入嬰兒期時,就要給予各種食物的嘗試,不要因個人不喜歡而斷絕了幼兒的口慾。
  5. 零食不離口:五花八門的零食對孩子極具誘惑力,如果養成常吃零食的習慣,會導致胃腸道消化液不停分泌及食慾下降。
  6. 父母親過份溺愛:父母親專挑幼兒喜歡的食物餵食,長期下來會造成偏食行為。
  7. 用餐不專心:常邊吃邊玩或看電視,以致消化不良、食慾降低、用餐時間延長,進而厭食,父母親及師長可規定用餐時間,時間一到即撤走食物,幼兒在經歷幾次飢餓後,就知道要加速用餐速度。
  8. 食物單調,烹調不可口:食物烹調的味道不佳,造成幼兒不喜歡進食。
  9. 餐桌氣氛不良:如果父母親關係不和,常在餐桌上爭執,孩子吃飯時會容易
  10. 精神緊張,導致沒有食慾,也會誘發偏食。
  11. 引人注意:有時候小朋友的偏食,是為了引起父母親的關注。
  12. 沒有正確的營養知識:因父母親成熟的營養認識,造成幼兒只吃雙親自認為營養的食物,久而久之便易造成其偏食的現象。
  13. 過度矯正或強迫進食:過分糾正幼兒的偏食習慣或者幼兒不吃食物時,父母親就利用威脅或強迫的方式,反而造成幼兒對於某種食物的厭惡及懼怕。

改善方法

  1. 調整幼兒的生活習慣:生活規律可以調整食慾。
  2. 讓幼兒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
  3. 定時定量,規律有節制。
  4. 不亂吃零食,養好胃口吃正餐。
  5. 愛惜食物、不浪費。
  6. 進餐時,應細嚼慢嚥,不邊吃邊說話或邊玩、邊看電視。
  7. 保持愉快的進餐氣氛,進餐前後不做激烈運動。
  8. 吃飯時間不要超過30分鐘以上。
  9. 改善幼兒不正確觀念的影響:父母親不要在幼兒面前批評食物的好壞。
  10. 造型多變化:在食材的切法、造型、擺盤與裝飾上, 多考慮視覺上對幼兒的吸引力。
  11. 改變烹調的方法:同一種食品,用煮的和用炒的,味道就會不一樣,改變調味料也能使味道千變萬化。
  12. 食品種類多樣化:每個季節都有各種不同的食材可供食用,將食品分類是很必要的,旺季時可以選擇較好吃的給幼兒吃。
  13. 不要太過依賴速食品:現在食品豐富,處理的方法也很多,但大多數的家庭只吃幾種有限而固定的食品,烹調法也沒有變化,因此父母親的偏差會造成幼兒傾向偏食的習慣。
  14. 改善進食的環境和氣氛:例如和其他幼兒一起進餐。
  15. 勸導鼓勵力行愛的教育:不用強迫利誘的手段,用鼓勵勸導的方式來使幼兒進食。
結語

飲食是一種行為,也是一種習慣,是從小點點滴滴形成的,且將伴隨我們一生,不論好的或不好的飲食習慣都是由家庭所養成的。幼兒進入幼兒期後,其成長速率與嬰兒期相較於趨於緩和,而各種生理機能、智力及認知等都逐漸發展中,也開始自我學習獨立,面對這些不同於嬰兒期的變化,幼兒要長得健康、強壯,營養的攝取當然是最重要的。且幼兒階段是發展對食物偏好的時期,學習是個重要的因素,擴大幼兒對食物喜好的範圍,正是在這個階段。但父母親或師長導果為因,千方百計強逼孩童多吃一些他們認為有營養的東西,會使孩童更厭惡吃飯。

其實要改善幼兒偏食情形,必須先了解其原因,才能針對問題加以解決。每個大人都有吃多吃少的不同,也有胃口好與不好的時候,孩子當然也有。生長發育期的孩子需要足夠的熱量、蛋白質、醣類、脂肪、維生素、礦物質、纖維質及水分等各種充分的營養素,才能正常地生長發育。萬一家中有偏食的孩子,父母親要積極,並耐心地慢慢改善幼兒不好的習慣。正視問題的所在,試著讓幼兒主導自己的飲食,幫助幼兒找回自己的食慾,進而解決問題,才是根本之道。

【資料來源: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 衛教健康分享網

醫師門診時間

【誠心提醒您,本網站內容無法取代醫師的治療。如遇疾病問題,請您盡速就醫】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