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

哪些病人會有類風濕因子

類風濕因子

摘要重點整理:

健康檢查常把「類風濕因子」列為必檢之項目,一般民眾也以為「類風濕因子」,只有類風濕關節炎病患才有,因此檢查結果若為陽性而無關節炎,常產生許多疑問。 我在門診就常碰到民眾帶著「類風濕因子」陽性的檢驗報告,滿臉狐疑求診。其實除了類風濕關節炎外,其他疾病不具有關節炎時,血清中也可能有「類風濕因子」,如全身性紅斑狼瘡、乾燥症、結核病、慢性B型肝炎或C型肝炎病毒感染等。 而更需注意者,關節炎病患若有類風濕因子,不一定就是類風濕關節炎,臨床醫師必須仔細鑑別。

「類風濕因子」是什麼

「類風濕因子」是血中一種抗體,因在類風濕關節炎病人血清中常被發現而得名,但經多年來之研究發現,類風濕因子在很多疾病都可能發生,因此常被用來篩檢病患是否有風濕、自體免疫、感染、腫瘤疾病之一種檢驗。若善用「類風濕因子」,常可小兵立大功,進而發現許多臨床症狀不明顯的疾病。  

「類風濕因子」之成因

類風濕因子是一種自體抗體,其抗原為自身之免疫球蛋白IgG。抗體之形狀如Y字型,形態恰如蠍子,其突出之雙螯(稱為Fab部位), 可咬住抗原,或IgG抗體之尾端。類風濕因子之雙螯,就可咬住自身體內Y字型免疫球蛋白IgG之尾端 (Fc部位),這對免疫複合體在體內經由網狀內皮細胞系統之清除,而減少病原,頗有幫忙。在風濕、自體免疫、感染、腫瘤等病患,其免疫球蛋白IgG常會增加,或產生構造之變異,而引起自身對抗IgG之抗體,此自體抗體即為「類風濕因子」。

 引起「類風濕因子」之疾病

血清中具「類風濕因子」之疾病,有風濕、自體免疫、感染及腫瘤等四大類,分別介紹如下:

  • 風濕性疾病
  1. 類風濕關節炎: 此類病患80%會有類風濕因子,但有20%之病患不會有類風濕因子,特稱為「血清陰性類風濕關節炎」。
  2. 反覆陣發性風濕症: 反覆再發之大小關節局部或全部之腫脹,或關節周圍組織之紅腫,常被誤診為「痛風」。依據我們追蹤長達15年的研究,國人此類疾病之8%,會演變成典型的類風濕關節炎,此類病患演變成類風濕關節炎之直前,常會類風濕因子陽性。
  • 自體免疫疾病
  1. 全身性紅斑狼瘡混合性結締組織病硬皮症皮肌炎等病患,約有30%會有類風濕因子,冷澱球蛋白病病患80%會有類風濕因子。上述病患常會併發關節炎,因此容易魚目混珠,被診斷為「類風濕關節炎」,須特別注意。而其他如:類肉瘤、血管炎、肺纖維化病患,也偶見「類風濕因子」陽性。
  2. 乾燥症:乾燥症是全身性疾病,全身之外泌腺分泌減少,而且諸多內臟器官也會發炎。早期病患常無口乾眼乾之自覺症狀,而僅有「類風濕因子」或「抗核抗體」之陽性。因此對「類風濕因子」陽性之病患,須慎查乾燥症之有無。
  • 感染疾病
  1. B型或C型肝炎慢性感染:當今台灣,我們在臨床上最常發現類風濕因子之慢性感染病患,為慢性C型肝炎感染併發冷澱球蛋白,此類病患有80%之機會有類風濕因子,而此類病患除肝炎外,常有乾燥症、紫斑、關節炎、腎炎等肝外症狀,而肝炎症狀常不明顯,易被忽略。而B肝慢性感染者也有一些病患會有類風濕因子。
  2. 其他感染疾病:亞急性心內膜炎、愛滋病、結核病、慢性梅毒、慢性病毒感染、慢性寄生蟲感染(如:中華肝吸蟲)等疾病,皆可能發生類風濕因子。
  • 腫瘤疾病

少數之白血病及淋巴瘤,或單株球蛋白增生症可發生類風濕因子。  

綜合上述,「類風濕因子」不一定在類風濕關節炎才有,其他許多種類疾病也會發生;而關節炎病患若有類風濕因子,也不一定就是類風濕關節炎。病患若發現「類風濕因子」陽性,請赴免疫風濕科專科醫師處求診,若能找出其真正原因,也不失為維持健康之重要契機。

【撰文/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 副院長 風濕免疫科 藍忠亮醫師

醫師門診時間

【誠心提醒您,本網站內容無法取代醫師的治療。如遇疾病問題,請您盡速就醫】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