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於老人,小時候的記憶是爺爺奶奶坐在椅子上打瞌睡的身影;長大一點,是看著他們灰白的頭髮、皺皺的皮膚、慢慢的動作和一臉溫暖的笑容;在護理學校念書時, 是聆聽著老師解說老人生理器官退化或失智等問題;剛踏入臨床工作時,對老人的第一印象則是跟著學長學姐叫阿公、婆婆,說話 經常要附在他們耳邊大聲喊,他們才聽得見。
如今在護理這一行待久了,想到老人, 腦海中往往會浮現親切、嘮叨、固執等字 眼,他們嘴邊也經常掛著「我老人家行動不 方便」、「護士小姐好心以後會有好報」、「我走過的路比你多,哪有那麼嚴重⋯」等話語。在照顧身體不適的老人過程中,我更發現老人有著一定的個人特質,有的很喜歡說話,說到停不下來,有的則是沈默寡言, 可以老半天不吭一聲;有的總是笑笑的,有的卻神情嚴肅,讓你在照護時有點不知所措,但即使是後者,偶爾也會讓你覺得很窩心,讓你不由得會心一笑。
在內科病房的工作經驗中,曾經有一位婆婆晚上血壓高到220mmHg以上,醫師開給她降血壓藥物,她卻固執地說:「我跟主治醫師很熟,現在晚上醫師沒上班,別想騙我老人家。之前問過醫師, 他說我的藥只要跟著三餐吃,睡前根本不用吃,現在突然有藥,一定是假的。」她說不吃就是不吃,我心想怎這樣難溝通啊!不得已只好聯絡值班醫師協助解釋,但婆婆還是說:「別騙我老 人家,隨便叫個人穿白袍來唬我,不要以為我老了就腦筋不清楚。」啊!真是傷腦筋, 我們怎麼會騙妳呢! 回到護理站後苦思,到底要怎麼做才能說服老人家?讓她了解並且願意吃藥呢?和同事討論後,重新整理心情,再次推血壓計到婆婆床邊測量,同時讓她親眼看到血壓計上的數字,但她依舊不相信,認為是機器故障,量得不準。這實在讓大家急壞了,同事們輪番探視、勸說及解釋,最後她終於肯吃藥了,這讓忙了一整晚的我們鬆了一口氣。
隔天,婆婆向主治醫師確認確有此事後,態度丕變,不僅很客氣的道謝,還說年輕人能夠認真堅持地做正確的事是個好現象。當時心頭真是百味雜陳!這件事讓我看到了有些老人家固執的個性,處理事情的謹慎態度及對晚輩的鼓勵,也讓我深深覺得在照護老人時,要特別注重溝通及處理方式, 才能提供適合她們需求的照護。
身為護理人員,和老人家相處的故事說也說不完,而每一次的經驗都是學習,也幫助我更了解年長者的想法。
曾經,在請病人填寫同意書時⋯⋯
護理師: 「喔!可是阿公你寫了快10分鐘, 只寫了姓名,住址和日期也要寫 啊!」。
護理師: 「啊!不行,這樣不完整,而且不能代寫,會有問題。」
曾經,在吃飯時間探視病人進食狀況, 婆婆吃了快2小時,但吃一口又吐一口,家屬又哄又騙的都快吵起來了⋯⋯
阿婆: 「我年紀比醫師大,醫師的規定聽聽 就好,身體是我的。」
阿婆: 「我都知道,我不是每次來醫院,每次都沒事出院嗎?是你們不懂啦!」
曾經,在病房協助病人換穿手術服時 ⋯⋯
阿婆: 「不行,這樣我會不好意思,我不脫,一定要穿。」
周圍的人勸說了快10分鐘,終於⋯⋯
照護固執的長者,更要多些同理心
老人家確實有著因年歲增長而生的固執,以及固定的生活模式、習慣與觀念,這些雖與年輕人不同,卻是他們打拚一輩子所累積下來的。他們在病中也許因為身體不適,溝通有點困難,但仔細想想,這些最簡單的反應,最直接的想法,其實也是老人回歸到最單純的自我,看似糊塗,其實精明的 很呢! 工作這些年來,我逐漸了解老人家的心 理,使我與他們相處時更加得心應手。有一 天,我們也會年華老去,只要多站在老人立場著想,多發揮同理心,所有問題皆可迎刃 而解。而且,每個老人家都有其獨特性,如果在照護時能夠多一些關心,多一些體諒, 就會更貼近他們的心思及需求。 照顧老人家是一種生命的學習,護理人 員雖為照顧者,但在照顧的同時,無形中也受到他們的教導而成長著。只要有顆真誠關懷和體諒的心,照護老人家,一點都不難。
【撰文/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 心臟內科 陳姿燕護理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