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2007年所做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的追蹤調查研究顯示,臺灣15歲以上人口的糖尿病盛行率為7.6%。流行病學調查並已確認糖尿病盛行率會隨年齡上升而增加,65歲以上人口糖尿病的盛行率約為18%,但其中有為數不少的長者根本不知道自己有了糖尿病,或者在初次發病時沒有典型的糖尿病症狀,而是因為健康檢查或其他疾病而「順便發現糖尿病」。更令人憂慮的是,根據調查,年長的糖尿病患者有46.6%同時罹患慢性腎臟病,視網膜病變的盛行率也達26.5%。
此外,莊立民醫師等人的研究指出,臺灣肥胖學童罹患第2型糖尿病的機率是一般學童的18倍,並且6-18歲年齡層罹患第2型糖尿病的人數為第1型糖尿病的6倍,過去「第2型糖尿病多發生於中老年人」的傳統概念顯然不見得正確。在這篇研究中,另一值得關注的是,第2型糖尿病的學童有5成屬於肥胖者。
由上述可見,防治糖尿病實為重要的公衛議題,而要早期發現糖尿病,唯有定期做血糖檢測!
對血糖數據要認真看待
所謂糖尿病是因身體不能分泌胰島素或體內細胞對胰島素反應不好,影響血糖正常進入肌肉和脂肪組織,致使體內的血糖累積而造成血糖上升。當血糖到達160-180 mg/dl時,超過腎臟再吸收尿糖的極限,糖分便會從尿液排出形成糖尿,過去用尿液試紙診斷糖尿病就是這樣來的。
隨著檢驗科技的進步,尿糖試紙逐漸淡出健檢項目,目前常見的血糖檢測項目包括空腹8小時的「空腹血糖」與飯後2小時的「飯後血糖」,輔助檢驗包括口服葡萄糖耐量試驗和連續血糖監測儀。糖尿病的診斷標準除了典型症狀外,在不同日期所做的檢查,若至少有2次以上的檢查結果符合下列條件之一,即可診斷為糖尿病:
● 空腹血糖(空腹8小時以上)≧126mg/dl(7.0 mmol/L)。
● 隨機血糖≧200 mg/dl(11.1 mmol/L),且併有典型糖尿病症狀,例如口乾、多尿、體重減輕等。
● 在接受口服葡萄糖耐受性試驗2小時後(也就是口服75公克葡萄糖2小時後),血糖≧200 mg/dl(11.1 mmol/L)。
● 測量糖化血色素( H b A 1 c )≧6.5%。
一般人的空腹血糖是80-100 mg/dl(5-5.6 mmol/L),餐後2小時血糖是90-130 mg/dl(5-7.2 mmol/L),在這範圍以外都需要留意。餐後2小時血糖是指進食第1口飯開始計時,至2小時後採血所測血糖的值。正常健康者進食後2小時應恢復到空腹水平,而第2型糖尿病患者,由於胰島素分泌延遲或身體有胰島素抵抗狀況,餐後血糖會異常升高。至於為什麼要驗餐後2小時血糖?這是因為輕型糖尿病或早期糖尿病患者在飢餓狀態下,空腹血糖有可能是正常的,但餐後血糖會超出標準。
尿中有糖需詳查原因
尿液檢查與糖尿病相關的項目包含尿蛋白、尿糖、尿酮體。在正常狀況下,這些項目的檢查結果應為「陰性」,若呈現「陽性」反應即屬異常,須再追蹤檢查。
健康腎臟每天從腎絲球濾過的葡萄糖中,可回收大約150-180公克的葡萄糖,只有少於0.5公克的葡萄糖會經由尿液排出。腎功能若正常,血漿葡萄糖濃度超過160-180 mg/dL,尿液即會出現葡萄糖,意味著超過腎臟回收葡萄糖的能力。動脈硬化疾病在年長者並不少見,因為腎動脈也會跟著硬化,腎臟對血糖的濾出能力隨之降低,就算血糖明顯升高,尿糖也可能還是陰性,所以藉由尿液來檢查糖尿病的靈敏程度遠不如驗血糖。此外,下列這些狀況也會導致尿中有糖:
生理性糖尿
吃入過多含糖量高的食物、蜂蜜或果汁後,產生暫時性血糖升高,會使尿糖呈現陽性。
生病反應性糖尿
大面積燒傷、重大手術、大失血或敗血症時,可能有短暫尿糖發生。車禍頭部外傷、腦血管中風的急性期、急性心肌梗塞等,可能出現暫時性的高血糖和尿糖。
血糖增高性糖尿
糖尿病、甲狀腺機能亢進、腦下垂體前葉機能亢進、嗜鉻細胞瘤、庫欣氏症候群等都可使血糖升高和尿糖呈陽性。
腎性糖尿
血糖正常時,尿糖也可能呈陽性反應,主要是腎小管對糖的回吸收功能減退所致。慢性腎炎、細菌感染造成腎盂腎炎、腎病症候群等,也會出現腎性糖尿。
所以,若驗尿發現尿糖呈陽性,需要做進一步檢查,才能確定是不是真的罹患糖尿病。
糖化血色素是重要指標
紅血球在血液中運行時,血中葡萄糖可進入紅血球中,經化學作用而永久性地附著在血色素上,形成糖化血色素。血色素一旦被葡萄糖「附身」,就會一直保持這種狀態,直到此紅血球死亡為止,而這種有葡萄糖「附身」的血色素就稱為糖化血色素。血中的紅血球壽命大約是4個月左右,剛好可以反映存活數最多的第2-3個月紅血球糖化程度。換句話說,糖化血色素可反映抽血前8-12週的平均血糖狀況。
糖化血色素一般為4-6%。糖尿病患者的糖化血色素會比正常人高,若高於6.5%,說明4週以前的血糖高於正常人;若高於8.5%,說明近期內存在著持續性高血糖。因此在治療糖尿病的過程中,糖尿病患者的糖化血色素是否小於7%,也可作為血糖控制良窳的參考。
血色素並不是每個人都正常,貧血、尿毒狀況及輸血等,都會影響到整個數值的正確性。因此看糖化血色素時要注意,糖化血色素被高估的情況,常見者如b型地中海貧血與腎臟衰竭;糖化血色素被低估的情況,多見於貧血或最近大量失血(如:外傷、十二指腸潰瘍、胃出血、食道靜脈瘤出血等),以及血液透析(腎衰竭洗腎)的病人。
如果血糖值和糖化血色素值不符合??
糖尿病患者在健康檢查時,有時會碰到血糖值和糖化血色素值不符合的狀況。如果糖化血色素值高,而血糖值偏低,可能原因是餐前血糖值已達控制目標,但餐後血糖值仍過高或是本身還有缺鐵性貧血。糖化血色素值低,而血糖值偏高,常見狀況為在糖尿病治療中,近期發生血糖過低狀況,或是本身有葡萄糖-6-磷酸鹽去氫酶缺乏症和其他血色素疾病。
碰到這些情況,倘若無法排除變異血色素對糖化血色素的干擾,可考慮以其他檢驗項目如自我血糖檢測(SMBG)或果糖胺(Fructosamine),做為血糖監控的參考。
這些年來因為新住民的移入,臺灣的人口組成漸趨複雜,發現變異血色素的比例有升高趨勢。當病人有血色素異常,其糖化血色素檢測結果就有可能受到干擾,這時可以考慮做果糖胺測定,如此即可避免變異血色素的干擾。果糖胺測定是由血漿中蛋白質的胺基與還原糖的醛基所糖化形成的(反應蛋白質主要為白蛋白,半衰期為19天),能反映1-3個星期平均血糖濃度的高低,可做為鑑別處理的參考。
健康檢查報告可以告訴你很多事,既然花了時間和金錢來檢查,不妨再花點時間和醫師討論,找個適合自己的保健方法,讓未來的日子走得更長久也更美好。
資料來源 : 中國醫訊第16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