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開!甲狀腺4大限碘類型
字體:

糖尿病

糖尿病部份是由於先天的遺傳因素,部份是由於後天的生活習慣不良,導致體內的血糖上升,在中醫一般認為是屬於「消渴症」的範疇,然糖尿病與消渴之間,仍有一段距離。

一、診斷

現今糖尿病的診斷,是採用實驗室數據檢查結果為主要準則,根據2014年美國糖尿病學會診斷標準,糖化血色素在6.5%以上,或空腹血漿血糖在126 mg/dL 以上或葡萄糖耐受試驗兩小時間血漿血糖在200 mg/dL 以上,或隨機血漿血糖大於200 mg/dL併典型高血糖症狀。典型的高血糖症狀包括多尿、容易口渴、多食易飢及體重減輕。

醣化血紅素

二、症狀

糖尿病初期血糖還不是很高時,病人往往沒有明顯的症狀。中醫的「消渴症」與典型高血糖症狀相似。消渴症的消是指消耗、消鑠,渴是指口渴。消渴症分三消,上消口渴引飲是指口劇渴喜大量飲水,中消消穀善飢指容易飢餓,多食消瘦,下消飲一溲一是指頻尿、小便量多。

糖尿病

三、治療

西醫口服降血糖藥包括磺醯尿素類、雙呱類、胰島素增敏劑、α-葡萄糖苷酶抑制劑、glinide類、DPP4抑制劑等,注射型的藥物有腸泌素(昇糖素類似胜肽)、胰島素等,通過多種不同的機轉控制血糖。糖尿病的控制其實不只有血糖,應當包括血糖、血脂、血壓三者。血壓的控制以抑制腎素-血管張力素II-醛固酮軸系藥物、鈣離子阻斷劑及thiazide類利尿劑較為常用,血脂的控制以降膽固醇為主,目前主要的治療藥物以statin類藥物為主。 中醫認為消渴症導因於病患往往經常進食高糖份、高脂肪、高熱量的食物,加上長期安逸少動的生活型態,過剩的精微物質堆積體內卻無法正常運化利用,導致痰濁與肥胖。痰濁一方面鬱久化熱,爍煉陰液,導致津液損傷,陰血內耗,因而會有口渴、易飢、消瘦等症狀,原本有陰虛體質的病患就更容易發生。另一方面痰濁鬱阻經絡,導致氣滯血瘀,形成心血管併發症。本有瘀滯體質就更容易發生。

糖尿病

糖尿病/消渴 中醫病機示意簡圖

中醫傳統上治療「消渴症」 分上中下三消,上中二消以清肺胃之熱,養陰生津為主,常用的方劑如「消渴方」、「白虎湯」;下消則需滋養肝腎,如「六味地黃丸」類方。 近代中醫對於糖尿病的辨證分型一般依據疾病的病程、嚴重程度及併發症,主要分為四型: 氣陰兩虛:糖尿病中早期,血糖控制不佳,尚無明顯併發症。臨床症狀為多尿、口渴、容易飢餓、疲倦乏力,宜益氣養陰、生津潤燥,方如「沙參麥冬飲」、「竹葉石膏湯」、「白虎加參湯」。 陰虛燥熱:糖尿病中期,高血糖症狀明顯,脫水明顯,或合併急慢性感染階段主要症狀為口渴喜飲冰泠、飲不解渴、身熱煩燥、舌紅、苔黃而乾、脈洪數或細數。宜滋陰清熱、涼血潤燥,方如「二冬湯」、「玉女煎」、「連乳飲」、「消渴方」等。 陰陽兩虛:多出現於糖尿病後期出現腎病變、蛋白尿等症狀的患者。陰虛較明顯的會有心煩失眠,口乾、腰腳酸軟、潮熱、盜汗、舌紅、苔少、脈細數,宜滋補肝腎,疏肝解鬱,方如「一貫煎」;陽虛較明顯者表現神疲懶言、倦怠乏力、形寒肢冷、下肢水腫,方如「濟生腎氣丸」。 氣滯血瘀:糖尿病中後期,合併各種神經血管病變,或血脂代謝紊亂,主要症狀為,手足麻木,局部刺痛,痛有定處,唇舌瘀暗,面色黧黑,局部脈絡青紫,舌暗有痰點或痰斑,脈澀或結代。宜活血化瘀、理氣通絡,方如「桃紅四物湯」、「補陽還五湯」。糖尿病的慢性併發症主要為血管病變,冠心病、腦血管病變、高血壓、眼底視網膜病變、神經變病均是「血脈瘀阻」所致,因此,糖尿病的治療應當配合活血通絡,就算瘀血症狀不明顯,也應防範未然。

周邊動脈疾病

周邊動脈疾病

至於初期糖尿病病患則通常沒有明顯的症狀,以調整生活型態最為重要,從中醫病機而言,可輔以理氣健脾,如「香砂六君子湯」。

四、保健

慢性併發症既然是在不知不覺中進行,一旦損傷形成,無法完全復元,要防治糖尿病併發症,就必須從日常生活著手,並且持之以恆,才能奏效。
飲食控制是治療糖尿病很重要的一環,不論病情輕重、病程長短和有無併發症,均不可或缺。糖尿病患者應根據個人需求,調配各類食物的份量、比例與採取適當的烹調方式,若能參考中醫體質證型的診斷,再來選擇適合體質的食物,效果必然更理想。
就中醫的理論而言,糖尿病往往與氣虛、陰虛的體質有關,在尚未罹患糖尿病之前,就應好好調養,培元固本,飲食定時定量,均衡攝取6大類食物。食物選擇以味甘淡,性平或微涼,養護脾胃之氣陰者為宜,例如糙米、山藥、黃豆、綠豆、蓮子、玉米、薏苡仁、冬瓜、黃瓜、絲瓜、芹菜、莧菜、秋葵等。
可酌加理氣化痰、健脾消脂的食物,例如玫瑰花、菊花、洛神花、曇花、佛手、荷葉、香茅、山楂、冬瓜、茼蒿、芹菜、韭菜、四季豆、白蘿蔔等。

薏苡仁

薏苡仁

濁鬱積日久,易鬱而化火,情緒壓力(情志不遂,鬱怒化火)、縱欲過度(相火妄動)、飲酒過量(濕熱之品)、濫用補品(常為辛溫香燥之品)等,也會令火熱加重,消耗元氣與陰液,以致口乾、口渴、容易疲倦和體重下降,陰虛明顯的患者,宜選擇甘涼柔潤之品以滋陰生津,例如冬瓜、白蘿蔔、西瓜翠衣、玉米鬚;燥熱明顯的患者,可用寒涼之品如苦瓜、山苦瓜、蓮子心、大白菜、牛蒡,清熱瀉火。忌高糖、高脂肪、高膽固醇的食物,切勿暴飲暴食。如果未能調理得當,導致痰濁鬱積,往往在中年後發胖,出現中廣體型、高脂血症、高尿酸血症等問題。
痰濁鬱積最後會使氣血運行不利,此時的食療應酌加活血通絡之品,如黑木耳、茄子、納豆等。
運動也是糖尿病治療中很重要的一環,運動可以增進肌細胞對胰島素的反應,可以增加血中「好膽固醇」的濃度,對於改善血壓及體重也很有幫助。中醫文獻中早在一千多前就有「先行一百二十步,多者千步,然後食之」,「養性之道不欲飽食便臥。亦不宜終日久坐。皆損壽也。」建議糖尿病患應在進食前或進食後作運動。由於考量餐前運動較有低血糖的風險,餐後運動對後餐後高血糖也有比較好的改善,糖尿病患者的運動建議以餐後運動為宜。

運動

五、中西醫結合治療,有什麼好處?

西醫的治療擅長針對血糖、血脂、血壓等目標達成明確控制效果,然而即使達到最好的控制,仍然無法完全消除併發症的機率,可知現代醫學知識,仍有未能掌握的死角;中醫擅長於從整個身體的宏觀角度結合環境條件進行調理,在西藥尚無任何控制血糖的藥物前,中醫對於糖尿病(消渴)的治療理念已發展超過兩千年。配合中醫的調理,或可彌補目前儀器檢查所未觸及的死角,但對於已知明確目標的控制效果,則不如西藥之明確。因此,結合中西醫的治療,可以提供糖尿病更良好的照護。

六、什麼情況下,應先以西藥治療為主?

如患者血糖值已高,併有明顯高血糖症狀,此時應先以西藥的治療為主,甚至應使用胰島素治療以求儘快降低血糖值,避免高血糖危症。第一型糖尿病需以胰島素為主要治療。身體處於緊急狀況如嚴重外傷、嚴重感染,以及酮酸血症、高血糖高滲壓非酮體性昏迷等情況下也應以胰島素為主。如已使用口服降血糖藥或胰島素,即使在配合中醫調理後情況改善,也不宜驟然停止西藥的使用,必需與醫師充份討論,以循序漸進的方式逐步調降藥量。

【撰文/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 中西醫結合科 黃國欽主任】

醫師門診時間

【誠心提醒您,本網站內容無法取代醫師的治療。如遇疾病問題,請您盡速就醫】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