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腦動脈狹窄者中風機率高
一篇追蹤3年9個月的研究指出,顱內動脈狹窄的病人中,12.1%有短暫性腦缺血,15.2%有中風,總中風發生率約為27.3%。其他報導則指出,中大腦動脈狹窄的病人,每年中風的風險至少有8%,中風發生率遠高於顱外(頸動脈)狹窄的病人。研究中也發現,顱內動脈狹窄發生的年齡常較顱外動脈狹窄來得低,亞洲人尤其是中國人,特別容易有中大腦動脈狹窄的問題。總而言之,中大腦動脈狹窄好發於國人,一旦發現有此問題,5年內再中風的機會高達40%以上(每年8%),實不能輕忽。
解決腦血流不足須使血管再通
臨床上,無法單獨以一項檢查來確切分析出引起病人中風的原因,因此藉著腦血流檢查找出病人是否有腦血流不足低灌注的情形,非常重要。病人若有腦血流不足,除了藥物之外,還必須給予適當的血管再通治療,才能預防再度中風。
正確評估腦血流應做激發測試
所以,目前腦血流的評估主要是偵測病人的自動調節能力,藉以判定是否處於血流不足狀態,但目前所有偵測血流的方式都只能偵測靜態血流,無法真正反映病人面對壓力時的自動調節能力,因此必須如同測試心臟功能的跑步測試一樣,替病人做個激發測試,再比較腦血流在測試前後的變化,藉以計算出病人是否處於腦血流不足的狀態。
- 使用Xe電腦斷層(Xe CT)測腦血流,再給予Acetazolamide(Diamox)激發測試,接著比較測試前後結果來判定。Diamox為刺激腦血管擴張的藥物,若病人測試後血流並未增加,甚或血流相對減少,則表示其自動調節能力已有缺損,可能正處於血流不足狀態。除了Xe電腦斷層外,其他如核磁共振或單光子電腦斷層(SPECT)皆可用來偵測腦血流。
- 同時測腦血流及腦血量,此二者的比值即為血流通過時間,再經激發測試,也能找出腦血流不足的病人。
- 使用正子造影來偵測腦血流的氧氣淬取率,若氧氣淬取率增加,代表病人正處於血流不足狀態。
主動偵測加積極治療以防後患
血管再通治療主要有兩大部分,一為傳統外科手術的顱外—顱內動脈吻合術,此手術已有3、40年歷史,其方式又可分高流量,中流量及低流量的顱外—顱內動脈吻合術,視所取的血管大小與血量多寡而定。不過,受到影像檢查的限制,雖能找出腦血流不足的病人,仍無法精確預估病人不足多少,該增加多少腦血流才夠,所以該給予哪一種方式,仍視外科醫師的經驗而定。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腦中風中心針對此類病人,主要是以低流量的淺顳動脈—中大腦動脈吻合術來治療,目前已累積超過25例以上,臨床結果尚稱良好。
總之,醫界治療中大腦動脈阻塞狹窄,已從以往的消極藥物治療,進步為主動偵測出中風高風險群(腦血流不足病人),予以血管再通治療,使病人免除每年至少8%的中風風險。惟目前血管再通治療,不管是外科手術或血管內治療,均處於起步階段,仍無法精確判斷病人需要怎樣的血管再通治療,但相信假以時日,對好發於國人的中大腦阻塞會有更好、更成熟的治療。
【撰文/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 神經外科部 陳春忠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