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子宮腺肌症的定義,就是子宮內膜組織生長到子宮肌肉層。這種情況,時常出現在生育年齡有了孩子之後的女性。 子宮腺肌症是不同於子宮內膜異位症的,儘管子宮腺肌症的患者,時常,同時也合併有子宮內膜異位症。子宮腺肌症的病因目前仍不清楚,但大部分會在停經之後消失。當患者有因為子宮腺肌症所引起的不適時,某些治療藥物治療是可以對患者有幫助的,但若要治癒,子宮切除是唯一的治療方法。
病因
子宮腺肌症的病因目前仍不清楚,但是仍有一些理論嘗試說明疾病發生的機制,常見的理論有:
- 浸潤性組織的生長:一些專家認為,子宮腺肌症的發生可能與手術傷口有關(例如:剖腹產),因為手術的子宮切口,可能使得子宮內膜細胞進入子宮肌肉層發育。
- 胚胎發展理論:另一些專家推測,子宮腺肌症的發生起源於,早在胚胎時期就存於子宮肌肉層裡的子宮內膜組織。
- 與分娩所形成的子宮發炎反應有關:生產後期的發炎,可能導致正常細胞的邊界有缺損,使得子宮內膜細胞浸潤到子宮肌肉層。
- 幹細胞理論: 認為骨髓幹細胞可侵犯子宮肌,引起子宮腺肌症。
但不管哪一種理論比較正確,子宮腺肌症的發展,都與血液中的雌激素有關。當雌激素產量減少時,子宮肌腺症就會慢慢消失。
危險因子
- 接受過子宮手術:例如剖腹產或肌瘤切除
- 分娩
- 中年
大多數情況下,子宮腺肌症與雌激素有關,多發現在40-50歲的女性,停經後發生率就會降低。
症狀
子宮腺肌症有時是沒有症狀的,或者僅有輕度的不舒服。其他可能有的症狀包括:
- 大量或持續的月經出血
- 嚴重的痛經
- 性交疼痛
- 非經間期出血
- 下腹變大或感覺疼痛。
診斷
醫師會依據以下的方式來診斷患者是否有子宮腺肌症:
- 症狀
- 骨盆腔理學檢查
- 超音波
- 核磁造影(MRI)
然而,子宮腺肌症的唯一確定方法是,用顯微鏡檢查子宮切除後的病理組織。
併發症:
- 對生活產生負面影響:可能因疼痛和出血過多,影響工作或學習。
- 經常性疼痛可導致抑鬱,煩躁,焦慮,憤怒和無助感。
- 長時間的大量出血,可能導致慢性貧血。
治療
對於子宮腺肌症的治療方法包括:
- 非類固醇性止痛藥:可以減少月經的血流量,並緩解疼痛。
- 荷爾蒙藥物:口服避孕藥、黃體素,或含有黃體素的子宮內避孕器對月經大量出血或痛經可能會有助益。
- 子宮切除術:若出血與痛經無法以藥物控制,並且患者離停經尚有一段時間,則可考慮子宮切除手術。
【撰文/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 婦產部微創內視鏡科主任 張穎宜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