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藥懶人包!3分鐘認識口腔癌
疾病簡介
一、台灣男性因癌致死排行榜,口腔癌高居第四名,台灣男性口腔癌罹病率及死亡率於世界排名中拔得頭籌,罹癌年齡高峰約為45至60歲,較西方國家年輕十歲,因此一旦一人罹患口腔癌,常造成家庭支柱崩解及國家生產力損失,影響之鉅不容忽視
二、影響器官
- 口腔癌源發自口腔黏膜(頰黏膜、舌、齒齦、唇、上顎、口腔底部及臼齒後三角窩等)
- 口腔癌侵犯顏面骨骼
- 口腔癌細胞轉移至頸部淋巴結
- 口腔癌細胞轉移至肺臟、肝臟或骨骼
三、種類
- 口腔癌細胞多數為鱗狀上皮細胞癌(squamous cell carcinoma)
- 其它種類的口腔癌包括小唾液腺癌、淋巴癌等
症狀
- 口腔出現不明腫塊
- 口腔潰瘍經數星期仍未癒合
- 口腔同一部位疼痛經久不癒
- 頸部出現不明腫塊
- 形成口腔癌之前常會於口腔黏膜出現白斑、紅斑、纖維化、乳突瘤或疣狀增生等良性病變,此等皆為口腔癌的前身,若於此階段積極介入治療,則有機會預防進一步演化為口腔癌
病因及危險因子
一、不良口腔習慣(主要致病因)
- 嚼食檳榔
- 抽菸
- 飲酒
二、牙齒疾患或假牙配置不當
- 生銹金屬假牙之粗糙表面造成口腔黏膜摩擦受傷
- 牙齒部分崩落,尖銳的殘存牙冠造成口腔黏膜摩擦受傷
三、病毒感染
- 近代研究顯示,罹患口腔、咽喉癌等可能與感染人類乳突瘤病毒有關
併發症
- 口腔癌腫瘤潰爛出血、感染
- 口腔癌腫瘤疼痛影響進食造成營養不良
- 頸部淋巴結轉移癌破壞頸部大血管造成大量出血、休克
- 口腔癌轉移至肺臟、肝臟等生命器官,造成器官衰竭死亡
- 口腔癌轉移至骨骼,造成劇烈疼痛
- 晚期口腔癌造成惡病體質(體重減輕、免疫力下降),造成身體多處感染及敗血症
檢查與診斷
一、病理切片檢查
- 針對口腔內疑似口腔癌的病灶必須執行組織切片及病理檢查,以確定癌細胞種類
- 病理切片檢查並不會造成口腔癌加速擴散
二、電腦斷層攝影或核磁共振攝影檢查
- 藉以評估口腔癌大小及影響範圍
- 藉以評估頸部淋巴結有無癌症轉移現象
三、腹部超音波
- 主要為評估是否有肝臟之癌症轉移
- 可同時評估有無肝炎、腎病等
四、全身骨骼放射線同位素攝影檢查
- 檢查有無骨骼之癌症轉移
五、正子攝影
- 可以評估全身有無可疑之惡性腫瘤,但並非所有口腔癌都需要執行正子攝影檢查
六、血液檢查
- 肝功能、腎功能、營養狀況
- 白血球、紅血球血小板計數及凝血功能檢查
- 甲狀腺荷爾蒙
- B型肝炎、C型肝炎相關指數
治療方式
一、手術
為口腔癌最主要的治療武器,嚴重的口腔癌,其手術常包括四個主要步驟:
- 氣管切開術併氣切導管置入
- 頸部淋巴廓清手術
- 口腔癌廣範切除手術
- 重建口腔或頸部組織缺損
二、放射線治療
多數口腔癌細胞對放射線治療有不錯的反應,因此放射線治療亦為口腔癌主要治療武器之一,因治療機器之開發與進步,其常見之治療機型如下
- 能量密度調控放射線治療機型
- 結合影像導航放射線治療機型
- 螺旋光子刀放射線治療機型
三、化學治療
- 因為化學治療藥物普遍有造成肝臟、腎臟及骨隨造血功能損傷之副作用,導致無法大劑量長期以化學藥劑治療口腔癌,因此,口腔癌一般不會以單一化學治療作為治療策略
- 化學治療時機一般應用於前導式治療、合併放射線治療以加強效果或應用於晚期口腔癌之姑息性治療(以減輕病痛為目標)
四、標靶藥物注射治療
- 必須配合手術、放射線治療或化學治療使用,無法以注射標靶藥物治療作為口腔癌的單一治療
治療成效及預後
- 初期口腔癌僅須局部手術治療或單一放射線治療就可以達到令人滿意的療效,而且對臉部外觀、咀嚼能力以及說話清晰度不會有太大影響
- 晚期口腔癌治療需要多策略治療,亦即常需要為時十多小時的重大手術,並於手術後接受放射線照射及化學治療,治療後常造成顏面醜形、咀嚼吞嚥困難及說話不清楚等後遺症,同時,治療後有高度復發的可能性
【撰文/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 王奕醫師 校閱/血液腫瘤科 林振源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