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瑩惠醫師(門診時間) 分享

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

【專長】

甲狀腺、副甲狀腺疾病
腎上腺疾病
腦下垂體疾病
內分泌性的高血壓
骨質疏鬆症

【學經歷】

中國醫藥大學中醫學系雙主修西醫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內科部 住院醫師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新陳代謝科研究醫師 暨總醫師
中華民國內科醫學會專科醫師
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會員
中華民國內分泌學會會員

專長
甲狀腺、副甲狀腺疾病
腎上腺疾病
腦下垂體疾病
內分泌性的高血壓
骨質疏鬆症
學經歷
中國醫藥大學中醫學系雙主修西醫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內科部 住院醫師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新陳代謝科研究醫師 暨總醫師
中華民國內科醫學會專科醫師
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會員
中華民國內分泌學會會員
醫師專訪

【職業初衷】

陳醫師踏入新陳代謝科領域已邁入第三年,期間完成了住院醫師訓練、次專科訓練,並且通過專科醫師的考試,在今年升上為第一年的主治醫師。憶起選擇新陳代謝科作為職業項目的原因是因為陳醫師覺得新陳代謝科的疾病跟我們人類的生活息息相關,如血壓、血脂、血糖這方面的疾病,所以漸漸開始朝這個方向鑽研,將學習到的專業知識運用在生活中,同時也能夠幫助到更多的人。

【門診中常見的症狀】

新陳代謝科的病人大部分以「三高」為主,指的是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其次是內分泌相關的疾病,最常見的是甲狀腺或腎上腺疾病。

甲狀腺疾病有些是甲狀腺結節,這通常不太會有症狀,大部分會在健康檢查的時候被發現脖子比較腫大,再來是甲狀腺功能的亢進與低下,甲狀腺功能亢進的人有時候會容易流汗、心悸、手抖,而且比較會感到焦慮、生氣或者是吃多但體重卻一直持續下滑。甲狀腺低下的人則是會代謝速度變慢、容易怕冷,而且整個人都會懶懶的沒什麼精神,不會想要運動,工作也使不上力來,使得體重也會越來越增加。

【如何區分糖尿病的四種類型】

糖尿病的類型可分為四種,分別為:第一型糖尿病、第二型糖尿病、其他類型糖尿病和妊娠糖尿病。

第一型糖尿病:是跟自己免疫較有相關,因為我們的自體免疫去攻擊我們的胰臟細胞,使身體沒有辦法製造出胰島素而產生的糖尿病。

第二型糖尿病:分為兩個層面,一方面因為胰島素分泌不足,另外一方面是整個身體對胰島素的敏感性不佳,導致胰島素沒有辦法發揮到正常的作用所產生的糖尿病,這類型的糖尿病遺傳機率也比較高。

其他類型糖尿病:屬於比較雜類的,其中包含很多面向的原因,如藥物或是一些新陳代謝的內分泌疾病,也可能會導致高血糖而產生糖尿病。

妊娠糖尿病:與遺傳的相關性較沒有那麼大,是在懷孕期間才會發生的糖尿病,懷孕之後糖尿病有可能會恢復正常。但是,美國的糖尿病學會還是建議發生過妊娠糖尿病的媽媽,在生產完之後每三年就要追蹤一次血糖,因為本身有糖尿病的因子存在,只是生產後那因素稍微先消失,可是日後還是有可能會再發生。

陳瑩惠醫師  陳瑩惠醫師

【血糖的控制問題】

糖尿病早期不太會有明顯的症狀,通常會在例行性的健康檢查或是意外發現血糖過高才會開始注意,高血糖的症狀包括吃多、喝多、尿多而且體重容易減輕,這時候一般的病人應該要積極的控制血糖,但是有些人會存在著錯誤的觀念,覺得口渴就喝含糖或冰的飲料,導致血糖惡性循環上升。想要控制糖尿病的病情除了藥物之外,飲食跟運動也很重要,透過自我飲食的監控,搭配監測血糖以及規律運動,這樣才是控制血糖最好的辦法喔!

【做好預防保健,遠離糖尿病】

一般來說,可以分為「後天因素」和「先天因素」,先天因素指的是經由遺傳、基因所影響,後天因素則是包括環境、飲食習慣、生活作息等,近年來發現糖尿病的族群有越來越年輕化的趨勢,為了避免自己得了糖尿病最主要可以從飲食、運動以及生活習慣來控制,在飲食方面建議民眾採取少油、少鹽、少糖以及少加工的天然食物,同時盡量選擇低升糖指數的食材,如燕麥、糙米, 全麥麵包,吃東西時不要吃全飽,大約7~8分飽就好,少吃消夜,不要熬夜,根據研究顯示,熬夜的人比較容易發胖,而發胖是糖尿病發病的危險因子之一,平常應多運動,每周運動3次,每次約30分鐘,最大心跳達到每分鐘130下左右,陳醫師建議我們可以從這些層面來達到預防保健的效果。

最後修改日期:2018-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