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生性疤痕與蟹足腫

蟹足腫

甚麼是瘢瘤,俗稱蟹足腫 (Keloid)?甚麼是增生性疤痕(hypertrophic scar)?兩者有甚麼差別嗎?

人體任何組織都可能形成疤痕,針對皮膚組織,疤痕其實是傷口癒合後產生的結締組織,在某些情形下,部分疤痕會演變成肥厚性疤痕或蟹足腫,既癢又痛,甚或局部增大及擴散,產生種種令人討厭的問題。

皮膚傷口的復原受纖維母細胞影響最大,包含以下三個階段:炎症階段(inflammatory, 3到10天),增生階段(fibroblastic , 10到14天),以及重塑成熟階段(maturation,可能維持數個月)。蟹足腫是在傷口癒合的過程中,足腫多發生在有色人種身上(fibroblast)被活化而快速增生繁殖,過量且排列凌亂的膠原蛋白,造成突起的疤痕,而疤痕搔癢的主因則是因為周圍肥胖細胞持續釋放的組織胺。一般來說,肥厚性疤痕及蟹足腫兩者的分別在於肥厚性疤痕不會超出傷口的範圍;蟹足腫則會由傷口所在的位置往外長。前者一般出現在受傷後數周,持續數個月以上並且有機會慢慢復原;反觀,後者則較慢產生,但持續更久,也幾乎不會復原。

常常聽到疤痕、蟹足腫跟「體質」有關?

是的!蟹足腫多發生在有色人種身上,黃種人比西方人容易,又以黑人最容易產生。科學研究已經指出跟許多基因有正相關,如:HLA-B14, HLA-B21, HLA-Bw16, HLA-Bw35, HLA-DR5, HLA-DQw3。除癒合時間、年齡、體質,皮膚顏色外,受傷位置也和疤痕增厚有關,最常發生的部位在耳朵、下巴(jawline)、頸部、胸前、腹部、肩膊與四肢等位置,容易形成疤痕或是「蟹足腫體質」的人,往往過去痤瘡、卡介苗注射、被蟲咬或其他外傷的部位也都「有跡可循」。

疤痕增生或瘢瘤除了外觀上造成病人心理的壓力,嚴重者缺乏自信,影響日常生活甚或夜間睡眠,也常伴隨有其他症狀。最常見的是色素沉積、局部發紅、搔癢與疼痛。大面積的疤痕會影響皮膚的排汗功能,而影響生活。一般而言,癒合時間超過21天,肥厚性痕就容易產生。然而,影響癒合時間的因素很多,其中包括:1.受傷時組織的缺損情形,2.不適當的治療,3.感染,4.慢性病如糖尿病、肝硬化、貧血等影響,5.年齡:老年人的傷口雖然癒合較慢,但是很少產生肥厚性疤痕,反而是正值發育時期的青少年,疤痕容易增厚。

疤痕的預防與治療

既然疤痕的產生似乎無可避免,最重要的課題便是如何在受傷當下立即給予適當的「介入」。疤痕的處理原則應該是動態的、有彈性的,面對不同時期的疤痕,我們可有不同的治療方法。方法包括黏貼美容膠、矽膠片、熱敷按摩、水療、彈性壓力衣、染料雷射、類固醇注射、放射線療法、手術切除、脈衝二氧化碳雷射和鉺雷射。方法雖多,但仍然沒有一套完美的治療方法。其實,最好的方法還是預防疤痕的形成。新形成的疤痕最好在初期的數個月盡量避免曬太陽,及做好防曬的準備,以下列出常見的「抗疤武器」。

  1. Steri-Strip™(俗稱美容膠)
  2. 矽膠片或矽膠凝膠
  3. 染料雷射治療
  4. 脈衝光
  5. 彈性壓力衣
  6. 類固醇注射
  7. 外科手術介入
  8. 脈衝二氧化碳雷射或鉺雷射

【撰文/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 整形外科 劉恩瑋醫師 校閱/劉家瑋醫師】


Copyright © 2024 中亞健康網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