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肉痙攣治療的新趨勢

肌肉痙攣治療的新趨勢

腦中風、腦傷、脊髓損傷、腦性麻痺是復健科常見的患者,造成他們運動障礙的原因除了肌肉麻痺無力外,肌肉痙攣也是主要原因之一,肌肉痙攣是一種肌肉張力過強的現象,肌肉會不自主的收縮,無法放鬆,常見於上運動神經元的疾病,例如腦中風、頭部外傷、腦性麻痺、脊髓損傷等。肌肉痙攣不僅會影響運動功能,例如腦性麻痺兒或中風患者會墊腳尖走路就是因小腿痙攣造成,嚴重的肌肉痙攣會造成肌肉短縮、關節變形,進而妨礙日常生活照顧和擺位,故如何有效降低肌肉痙攣,避免併發症的發生,是神經復健的一大課題。

治療肌肉痙攣的方法很多,最基本的包括正確的擺位、拉筋運動等,在復健科可以提供支架,輔具,熱敷、電刺激、熱敷等方法,此外還有口服抗經攣藥物,例如:Baclofen、diazepam等…。但口服藥物會有嗜睡、中樞神經抑制等副作用,只適合輕度、全身性的肌肉痙攣。針對嚴重的肌肉痙攣,目前治療的新趨勢包括肉毒桿菌毒素注射,選擇性背神經根切除術、肌腱延長術、脊膜內藥物注射,這些都是可以有效的降低肌肉張力,達到運動功能的進步。

對於局部的肌肉痙攣,例如:腓腸肌的肌肉痙攣造成的墊腳尖,肉毒桿菌毒素可以達到很好的療效,肉毒桿菌毒素的作用是抑制神經肌肉交接處神經末稍的乙醯膽鹼,使肌肉無法收縮,因此可以直接注射在不正常張力的肌肉上,就可以有效降低局部的肌肉痙攣,相較於傳統的酚劑注射,減少了疼痛和需要麻醉的不便之處。但肉毒桿菌毒素藥效只維持4-6個月,因此需要每4-6個月再注射一次,而且價格較昂貴,目前健保給付的對象為12歲以下的腦性麻痺及腦中風的上肢痙攣。

選擇性背神經根切除術則適合用於治療下肢廣泛性的肌肉痙攣,這種手術是利用對腰椎背神經根選擇性的部份切除,可有效改善剪刀腳、墊腳尖等不正常步態,還可達到降低全身張力的效果,但假如長期的肌肉痙攣已造成肌腱短縮,或關節變形,嚴重影響運動功能及日常生活的照顧,則必須選擇肌腱切開術或肌腱延長術等骨科手術來做矯正,為避免這類併發症的發生,正確的擺位及關節活動,是治療肌肉痙攣不可或缺的一環。

目前對於全身廣泛性的肌肉痙攣,例如:四肢高張型腦性麻痺,脊髓損傷患者、頭部外傷等,脊膜內Baclofen注射是目前的治療新趨勢,其治療方式是在皮下埋設藥物幫浦,利用導管持續地將Baclofen注射入脊膜腔內,脊膜內藥物注射可以用極微少的藥量就可達到很好的治療效果,而且藥物劑量可隨時依肌肉痙攣的程度來調整。應用於腦性麻痺及脊髓損傷的治療,在臨床上已有很好的療效報告,但因設備昂貴及藥品取得不易,最近才在台灣開始執行這項治療。本院目前由神經外科及復健科合作,提供患者在肌肉痙攣治療上有更新、更有效的選擇。

肌肉痙攣的治療方法很多,如何選擇適當的治療方式,治療前審慎的評估,是治療成功的關鍵,過去對於肌肉痙攣的評估大都局限於主觀的評估,例如Modified Ashworth Scale,就是將肌肉張力分五級,依據測試者的主觀感覺來分級,較缺乏客觀量化的評估,因此針對肌肉痙攣的評估,本科近年來致力於發展量化客觀的評估方式,對於下肢的肌肉張力,我們利用電子量角器來做鐘擺測試(pendulum test)來評估治療前後的肌肉張力變化,另外對於肌肉痙攣引起的運動障礙,我們運用動作分析儀(motion analysis)來評估不正常的張力對動作的影響,對於選擇如何治療肌肉痙攣,提供更多客觀、量化的資訊,可做為治療前後的參考。

肌肉痙攣的治療,需要跨專業團隊的合作,原則上是先使用保守非侵襲性的療法,倘若效果不好時,再考慮較具侵入性的療法,治療前審慎的評估,治療後還要配合積極的復健才能達到最大的療效。

【撰文/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 復健部 楊佩瑜醫師】


Copyright © 2024 中亞健康網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