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中風的復健
腦中風,目前在國人十大死因排名中僅次於癌症及心臟疾病,它的可怕除了致死率外,更造成許多存活下來的病人因腦中風的後遺症而面臨失能的處境,甚至讓整個家庭陷入困境當中。
腦中風患者因為腦部的血管栓塞或出血,會造成局部腦組織缺血或血腫壓迫而喪失功能,即使在狀況穩定後,也常會依病變的部位、大小等因素留下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礙與其他併發症,包括肢體無力、運動功能障礙、感覺功能異常、失調症、語言障礙、吞嚥障礙、認知功能障礙等。而「復健」在中風患者上的角色,就是激發並重新訓練受損功能、維持並強化剩餘功能、在安全的狀況下盡可能達到日常生活的獨立自主、減少對照顧者的依賴並重返社會。患者若能及早接受適當的復健治療,方能把握復原的最佳時機、將障礙減至最低並預防併發症。
一般而言, 腦中風後的三至六個月被認為是復健的黃金時期, 尤其以三個月內病人的神經症狀恢復最顯著,若能早期介入,預後愈好。過去認為梗塞者約3-5天可以開始復健,出血者則大約5-10天開始復健,但其實只要狀況穩定,24至48小時內即可開始早期活動,即使在狀況尚未穩定的觀察期,仍可著重於基本護理照顧層面的復健,即定時翻身避免褥瘡、移動時注意避免軟癱手腳的受傷、活動關節以避免僵硬攣縮等;更進一步的積極復健,在病人意識清楚、生命徵象穩定、無嚴重內科併發症時,便可逐步進行。
在為各個病患量身訂製適切的復健計畫時,復健科醫師需要對中風病患的過去病史、此次發病的危險因子、腦部病灶位置、神經學症狀的嚴重程度、做過的治療、已產生的併發症等有全盤的瞭解,並對病患當下的內外在狀況做完善的評估,大致上有以下幾個大方向必須考量:
在詳盡的評估病人狀況後,才能幫每個不同的個案設定一套復健的目標與計畫。中風病患視需要會為其安排不同領域的專業治療:
腦中風病人後續也常合併有下列各種的併發症:智力退化、憂鬱症、褥瘡、攣縮、肺炎、泌尿道感染、大小便失禁、深層靜脈栓塞、復發性中風等,因此在照顧上便要注意盡量預防或是積極去處理這些情形。例如頻繁的幫臥床患者變換姿勢以防止褥瘡;學習正確的拍痰技巧及避免進食的吸入以預防肺炎;至於防止肌肉痙攣和關節攣縮,最基本的包括正確的擺位和拉筋運動,也可以提供支架、輔具、熱敷、電刺激等來協助患者,一些口服抗痙攣藥物也有幫忙,但易有嗜睡、中樞神經抑制等副作用,要妥善使用,若是嚴重的肌肉痙攣,目前治療的方法包括注射肉毒桿菌毒素或酚劑、選擇性背神經根切除術、肌腱延長術、脊膜內藥物注射等,均可有效降低肌肉張力,增進運動功能進步。此外,根據統計數據,約有近三分之一患者在中風後五年內,會再度中風,且二次中風後的後遺症及肢體殘障度往往要比第一次還要嚴重。因此在發生中風後的復健階段,醫療團隊更要加強對病患宣導預防重於治療的原則,積極控制如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病、高血脂、抽煙等的危險因素,並注意勿隨意停藥及定期回診追蹤。
復健的目標是讓病患身體回復最大功能,將失能的程度降至最低,一旦家中有人發生中風,家屬就必須開始規劃照顧及復健治療上的人力安排、後續的安置、家中環境改造以及給予患者強大的心理支持,並和醫療團隊充分配合溝通,對病患短期、長期可達到的復健目標有共同認知,有時設定過高或過快的目標只會徒增病患、家屬和醫療團隊的負擔和挫折。但無論如何,對所有接受復健的病患及家屬而言,抱持著勇於面對挑戰、不怕艱辛的精神,才能儘早達成目標,為往後的生命打開另一扇窗。
物理治療神經復健區
職能治療神經復健區
【撰文/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 復健部 孟乃欣主任、底淑葳醫師】
Copyright © 2025 中亞健康網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