蜘蛛網膜下腔出血
顱內動脈瘤破裂好發在45-55歲中年人,常造成自發性蛛網膜下腔出血,一般其死亡率相當高,只有約三分之一病人可回復正常生活. 台灣蜘蛛膜下腔出血的機率似乎是固定的,占出血性腦中風死亡的百分比由1979~1980年的5.9%增加至1985年的10.1%,至1992年更達11.6%。而30天致死率依1985年二十六所教學醫院的報告為27.0%,與1992年衛生署的報告27.1%相近。
圖一:自發性蛛網膜下腔出血 | 圖二: 顱內動脈瘤常見位置 |
![]() |
![]() |
(一)發生率
(二)年齡與性別
(三)動脈瘤之位置
三、臨床表徵
四、顱內動脈瘤破裂的診斷
圖三:電腦斷層立體組像顯示基底動脈瘤
圖四:電腦斷層立體組像顯示右中大腦動脈巨大動脈瘤
圖五:傳統血管攝影顯示右後交通動脈動脈瘤
顱內動脈瘤破裂後引發的蜘蛛膜下腔出血,臨床上最常見的併發症為:(1)再出血。(2)血管痙攣。(3)水腦症。(4)癲癇。(5)低血鈉。各類併發症治療如下。
(一)保守療法
傳統上,手術是顱內動脈瘤治療的唯一方式,且常於蜘網膜下腔出血兩週後施行。隨著更多經驗的累積,以及新治療方式如血管內栓塞的發展,治療的觀念及原則已稍有轉變:
1.使用腦動脈栓塞法預防再出血,如病患的腦動脈瘤如發生在後循環、或以前曾以外科手術治療者、或病患本身有其他狀況使其用外科手術治療時危險性較高者均應優先考慮以介入性神經放射線治療。但如病患的腦動脈瘤是意外發現、而且並未破裂、最大長徑又大於3mm的前循環腦動脈瘤,或巳破裂的前循環腦動脈瘤造成病患情況不佳者,則屬於可考慮使用介入性神經放射線治療。但如病患有已破裂的前循環腦動脈瘤又併發腦內血腫,或腦動脈瘤最大長徑小於3mm,或未經抗生素治療的感染性腦動脈瘤等則不建議使用介入性神經放射線作為第一線治療。如圖六
2. 手術治療顱內動脈瘤 以外科手術夾除顱內動脈瘤是最有效減少再出血的方法。一般情況較佳者可考慮early surgery。wrapping或coating顱內動脈瘤或不完全夾除顱內動脈瘤,可能導致再出血的危險性增高。如圖
A. 顱內動脈瘤位於不易手術之解剖位置,應優先考慮血管內栓塞治療。
(2)宜外科手術的情況
手術的時機:
(2)血管痙攣的治療
(二) Nimodipine(一種鈣離子阻斷劑)可口服或靜脈給藥,建議早期使用連續性靜脈注射,前兩小時建議用量5cc/hr,如血壓穩定可調整至最高劑量10cc/hr來減少因血管痙攣產生的不良預後。
(三) 如嚴重之血管痙攣,可以考慮使用Transluminal angioplasty。
(3)水腦的治療
(二) 慢性水腦如果有症狀,則可用腦室腹腔引流來改善症狀
(一) 顱內動脈瘤破裂後癲癇發生的比率依報告有10至27.5%,故建議使用預防性抗癲癇藥物
(5)低血鈉的治療
(二) 為了監測volume status,可以central venous pressure,pulmonary capillary wedge pressure,fluid balance及體重來評估。
六、治療實例:
【撰文/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 神經外科部 陳春忠醫師】
Copyright © 2025 中亞健康網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