輔助治療腦中風後遺症,中醫有獨到之處

中風

腦血管疾病高居國人十大死因第3位,也是導致成人殘障最主要的原因。腦血管疾病一般稱為腦中風,中風後所衍生的經濟負擔及照護問題,對許多家庭來說都是難以承受之重。所幸近年來,在健保署「腦血管疾病中醫輔助治療計畫」的補助之下,中風發病3個月內的病人接受中醫輔助治療,除了水煎藥劑仍須自費以外,一些原需自費的項目如針灸、中藥(濃縮中藥粉)等,僅要支付部分負擔費用,這個政策造福了許多中風患者。

中醫對各種中風後遺症的治療之道

本院的中西醫合作關係良好,許多中風患者除了正規的西醫治療之外,也會同時接受中醫治療。綜觀住院病人的會診需求,最需要以中醫輔助治療的問題包括意識障礙、語言不利、肢體無力、吞嚥困難等。茲依臨床經驗,說明中醫如何改善上述中風後症狀,提供病患及家屬參考。

一、意識障礙

導致意識障礙的原因有很多,例如肝昏迷、車禍後腦出血昏迷、中風後昏迷、低血糖昏迷等,原因不同,中醫採取的輔助治療方法也不同。以一位中風昏迷的患者為例:L先生,65歲,病史為主動脈剝離、缺血性中風、呼吸衰竭,會診中醫時昏迷指數3分,經過中西醫1個半月的共同照護,轉院時的昏迷指數已達10分,可與家屬以搖頭點頭互動。

中醫觀點

相較於西方科學的微觀角度,中醫是以巨觀角度來看待人體生理病理機制,因此傳統說的「五臟六腑」講的多是「系統」,而不是單指一個「器官」。中醫認為「心」這個臟腑很重要,正所謂「心主血脈」、「心主神志」,意即「心」主宰了心臟的穩定度及血管的品質,也主宰了人的意識,而「神志」是建立在穩定的「血脈」之上。也就是說,心血管的穩定有助於意識的恢復。 中風患者大多有心律不整或三高(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這類患者在中醫角度多有「心主血脈」的問題,因此如果要改善其意識障礙,必須從「心」著手,也就是要改善心律不整與改善三高。

中醫治療模式

1.針灸:

大家普遍認為針灸可以刺激神經、改善意識,最廣為人知的穴道是「人中」、「湧泉」、「百會」等。此外,要改善意識還可以選擇心包經(心主血脈)的「內關」穴及心經(心主神志)的「神門」穴。在2007年的醫學期刊「Circulation」上一項研究「Randomized Trial of Acupuncture to Lower Blood Pressure」選用了內關穴來降血壓,2011年的「Cardiovasc Electrophysiol」一項研究「Efficacy of Acupuncture in Preventing Atrial Fibrillation Recurrences After Electrical Cardioversion」也用內關穴來降低心房纖維顫動的復發率,可見內關穴有實證醫學依據,是一個可靠而有效的穴道。

針灸

2.中藥:

雖然針灸「內關穴」改善心血管疾病,已有臨床試驗支持其效果,但心律不整患者多為虛弱體質,因此還是需要配合服用中藥才能有進一步的改善。我常使用的中藥是炙甘草湯及血循方,血循方中有丹參、當歸等具備活血化瘀功能的藥物,容易與阿斯匹靈(Aspirin)及可邁丁(Warfarin)產生交互作用,因此若與這兩種西藥併用,需注意服藥時間要有適當的間隔。其他可以改善意識的中藥,還有醒腦開竅的遠志、石菖蒲等,都是臨床常用藥物。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有意識障礙且躁動的患者,到了晚上,躁動會更加明顯。中醫認為如果邪氣在血這個層次,夜晚容易「血熱妄行」,就如同月亮會影響潮汐一樣,這類患者在針灸時往往會因為燥動而使得身上的針脫落,所以需要藉助清熱涼血、清熱解毒、寧心安神的中藥(如:生地、黃芩、黃連、水牛角、竹茹、酸棗仁等),先穩定其躁動症狀,再配合針灸,療效才能提升。

二、肢體無力

C小姐,34歲,出國旅遊時突發右側肢體無力,在當地就醫診斷為腦出血,緊急開刀,生命徵象穩定後,返國至本院住院治療。她原先上下肢肌力0分,經過1個月的復健、針灸治療,已進步到4分,可不需攙扶自己行走。

中醫觀點

中醫認為「脾主肌肉」、「脾主四肢」,意思是說良好的消化能吸收營養,進而幫助四肢肌力保持正常。中醫古籍《黃帝內經》中也提到「治痿獨取陽明」,因此要改善肢體無力,主要從中醫的「脾胃」著手。

中醫治療模式

1、針灸:

選用「手陽明大腸經」的穴道如「合谷」、「手三里」、「曲池」來改善上肢肌力,「足陽明胃經」的穴道如「足三里」、「上巨虛」、「下巨虛」來改善下肢肌力。這些穴道不僅可以改善肢體局部的肌力,也能調理患者的消化功能。

合谷穴

此外,還可以選用頭皮針。頭皮針是近代中醫的發明,現有不同學派的頭皮針,起源最早的稱為「焦氏頭皮針」,發明者是焦順發醫師。他原本是中國大陸的神經外科醫師,因為被下放勞改,沒有手術工具可用,因此使用針灸來幫助患者。他認為大腦皮質區會投影在頭皮上形成治療區,因此定義了運動區、感覺區、舞蹈震顫區、語言一區、語言二區、視區等,基於他神經外科的背景,所以這些治療區都和現代醫學大腦皮層有一定程度的吻合,例如肢體無力可選用運動區,肢體麻木感可選用感覺區。 必須注意的是,在使用頭皮針的時候要確認患者顱骨是否移除?是否做了腦室腦膜引流術?頭部是否有傷口?針灸需避開這些區域。

2、中藥:

選用一些健脾的中藥如白朮、茯苓等來改善消化,幫助病人吸收營養,另外還可用續斷、杜仲等藥物來強筋健骨。

三、語言不利

C先生,65歲,因突發右側肢體無力及無法言語至他院就醫,1週後轉至本院。他原本完全無法說話,配合針灸及語言治療1週後,可以唱「山頂黑狗兄」和親友同樂。

中醫觀點

中風病人的失語症,以現代醫學來看,病變來源於腦,但古代中醫沒有影像診斷工具,所以大多以影響到說話技巧的臟腑是否經過舌頭、喉嚨的經絡,來探討失語症。中醫有個名詞「瘖痱」,就是在描述這種中風後突然失語的現象。

中醫治療模式

1、針灸:

常選用腎經的穴道(主管技巧、經過喉嚨)及心經的穴道(控制舌頭),另外也會選用喉結附近的穴道,如「廉泉穴」。 頭皮針方面,根據患者是屬於運動性失語、命名性失語或感覺性失語,可選用「語言一區」、「語言二區」、「語言三區」

2、中藥: 選用開竅藥如石菖蒲,古人記載其療效為「明耳目,出音聲」。

四、吞嚥困難

吞嚥困難是中風患者常見症狀,針灸方面會選用頸部喉結附近的幾個穴道來改善吞嚥功能。 除了以上問題,腦中風病患也常困擾於失眠、便祕、胃口不佳、頭暈等症狀,在中西醫結合的理念之下,我們也會盡可能使用中藥與針灸,配合西醫的治療來助其改善,以期達到更好的滿意度。

針灸治療腦中風常用穴位:

穴位   腦中風穴位

【撰文/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 中醫針灸科 張恆偉醫師】


Copyright © 2024 中亞健康網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