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護腺炎來亂 尿尿也傷神
攝護腺炎的盛行率非常高,是50歲以下男性最常見的疾病,在50歲以上的男性則是第3常見的疾病(僅次於良性攝護腺肥大與攝護腺癌)。20歲以上男性約2-12%有類似攝護腺炎的症狀,其中9-16%曾被診斷為攝護腺炎。 急性細菌性攝護腺炎的發生,多與下泌尿道感染及敗血症有關;慢性細菌性攝護腺炎的原因,多為細菌潛藏在攝護腺中而造成反覆感染。其致病菌種主要為腸菌科等革蘭氏陰性菌,包括大腸桿菌(占65-80%)、綠膿桿菌、沙雷氏菌、克雷伯氏菌、氣腸桿菌等;腸球菌等革蘭氏陽性菌約占10-15%。其他如棒狀桿菌、衣原體、尿素原體等,也是可能造成攝護腺炎的菌種。
致病因素
攝護腺為何容易發生細菌感染?尿液逆流、包皮過長、肛交、泌尿道感染、副睪發炎、導尿管放置及經尿道手術等因素,都會增加細菌在攝護腺孳生的機率。其他如尿道構造異常、骨盆腔肌肉協調功能異常、自體免疫功能異常、自律神經失調或憂鬱症、壓力過大等一些心理因素,亦為導致攝護腺炎的可能原因。
疾病分類
1999年,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IH)的共識會議中,將攝護腺炎分為4類:
診斷方法
醫師在診斷攝護腺炎時,會注意患者疼痛的部位、程度與頻率,解尿功能有無異常,以及對生活品質造成的影響。在理學檢查方面,除了一般外生殖道的檢查以外,還會注意攝護腺有無變軟及壓痛現象。在實驗室檢查方面,可以用two-glass test的方法來分析攝護腺按摩前後的尿液檢體,鑑別有無細菌感染或發炎的狀況。此外,尿路動力學檢查可以評估患者的排尿情形,經直腸超音波則可協助診斷有無攝護腺膿瘍或儲精囊發炎。 細菌感染或發炎的狀況。此外,尿路動力學檢查可以評估患者的排尿情形,經直腸超音波則可協助診斷有無攝護腺膿瘍或儲精囊發炎。
治療原則
一旦確定罹患的是細菌性攝護腺炎,急性期須以靜脈注射抗生素治療,待病況穩定再改為口服抗生素,一般需治療2-4週或更久。還可以配合其他藥物治療,例如a腎上腺素阻斷劑可以幫助膀胱出口及攝護腺肌肉放鬆,降低攝護腺內尿液逆流的機率;非類固醇消炎藥、類固醇或免疫調節劑,可以改善攝護腺內發炎的情形,讓症狀獲得緩解;肌肉鬆弛劑可以幫助骨盆腔肌肉放鬆。對於合併攝護腺肥大的患者,可以使用5a還原脢抑制劑來改善排尿症狀。 攝護腺按摩、微波、骨盆或會陰部按摩、生理回饋與心理支持療法等,也可作為藥物以外的輔助治療。若有攝護腺膿瘍、尿道狹窄或膀胱頸阻塞的情形,則可用手術解決。
自保之道
得到攝護腺炎的滋味不好受,男士們如果不想天天為尿尿問題煩惱,平日一定要避免憋尿、不要酗酒、少吃刺激性食物,以及保有規律的作息、適度的運動與適當的性生活,那麼發生攝護腺炎的機率將大為降低。
【撰文/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 泌尿科 張兆祥主任、謝博帆醫師】
Copyright © 2025 中亞健康網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