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抖一定是低血糖嗎

低血糖

手抖雖然是低血糖常見的症狀,但不一定低血糖都會引起手抖。手抖是神經科和新陳代謝科門診常見的症狀,很多病人都自以為是低血糖或甲狀腺功能失調引起的,其實簡單的抽血檢查即可確認患者是否罹患甲狀腺功能障礙,糖尿病前期相關疾病或低血糖則要做相關糖耐受性檢查才知道。

醫師會根據患者的年齡、性別、病史、外觀及其他相關症狀來判斷手抖的原因。其他疾病例如帕金森氏症、酒精戒斷症候群都與手抖有關。一般人認知糖尿病都是高血糖,但在糖尿病前期經常有個案會出現餐後低血糖症狀,輕則飢餓、心悸,嚴重時會有胡言亂語、手抖癇癎甚至昏迷等現象。上了年紀的朋友會自認為是「餓過頭或營養不良」引起的,只要吃飽或吃補就好,不用管他。其實對於有糖尿病家族史的個案來說,這見解倒也未必正確。

糖尿病前期包含「空腹血糖異常」和「葡萄糖不耐症」兩種常見類型,一般時間都是血糖偏高但未達糖尿病診斷的程度。這類的朋友偶爾會有餐後低血糖常出現。在餐後4小時左右會莫名其妙產生低血糖的類似感覺,飢餓、流冷汗、皮膚濕冷、顫抖、心悸。比較嚴重的會頭昏、頭痛、無力、反應遲鈍、暫時性性格變化、視力模糊、昏睡。值得注意的是一般低血糖症狀在血糖值在50 mg/d1 以下以下才會出現,但是有些人血糖由高值急速下降,雖然血糖值仍高,也可能產生低血糖症狀。發生這現象的原因可能是糖尿病前期狀態下,胰臟貝他細胞(β-cell)仍有分泌胰島素的功能,但對血糖升高的反應出現「延遲」反應。所謂延遲反應,是指對第一時間的用餐後血糖上升反應變慢,未能及時分泌胰島素降血糖維持血糖恆定。使得血糖快速上升一陣子後,胰臟才趕工製造分泌了過量的胰島素,導致犯後4-5小時血糖下降過度,產生低血糖的症狀和手抖。

若有第2型糖尿病家族病史或過去健康檢查曾有血糖偏高等現象,在發生餐後4-5小時手抖和其他低血糖症狀時,都要懷疑可能是糖尿病前期的危險因子,建議透過口服葡萄糖耐糖試驗做鑑別診斷。

在健檢門診所見,老年人手抖最常見的原因是自發性震顫疾病,其次是巴金森氏症;若是小於40歲的成年人手抖,可能是自律神經失調造成的,也要考慮其他方面的原因,如藥物敏感性體質(咖啡因、氣管擴張劑、感冒藥等)或毒物中毒(農藥、環境毒物)引起的手抖、神經疾病引起的症狀、腦腫瘤、甲狀腺疾病或威爾森氏症。

至於威爾森氏症(Wilson’s Disease)是一種自體隱性遺傳疾病, 是因第十三對染色體上的兩個基因(ATP7B)異常,讓過多的銅離子在肝,腦、角膜、心臟等處沉澱,導致諸多併發症,手抖只是其中之一。威爾森氏症在內分泌方面的異常,包括低血糖、副甲狀腺機能低下症、骨質疏鬆和停經。大約每4萬人中會有1人罹患此病。發病年齡大多見於6歲兒童到40歲成年人。這種疾病其實並不常見到。

餐後低血糖的飲食控制方面有點小秘訣,患者應減少攝取糕點、糖菓、含糖飲料等加工的精緻食物;少量多餐避免血糖值浮動或在正餐間補充一點高纖素的點心減少發作痛苦。餐後低血糖者要記得定期健康檢查測量血糖和適度運動,改善體質。手抖雖然是常見的症狀,但是背後的學問還真有點複雜。可不是嗎?

【撰文/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 新陳代謝科 黃偉倫醫師】


Copyright © 2024 中亞健康網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