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危險妊娠-孕期高血壓

高危險妊娠

孕期高血壓是指先前血壓正常的婦女,在懷孕20週以後,血壓值超過140/90mmHg。這種血壓的變化,必須是測量兩次以上均得同樣的結論,而且兩次間隔至少要六小時。

孕期高血壓可能引發子癇前症,俗名又叫妊娠毒血症,懷孕婦女大約有5%的機率會發生子癇前症。 以前診斷子癇前症的定義包括高血壓、尿蛋白與水腫,在產前檢查時都會做尿液試紙檢查,以得知是否出現尿蛋白。近來認為有很多正常孕婦也會有水腫,因此不再將水腫當成診斷的條件,但若是孕婦 有較嚴重,特別是出現於手部或臉部的水腫,仍應考慮可能有子癇前症。子癇前症若出現全身性痙攣則是子癇症。

哪些人是高危險群?

子癇前症有2/3發生在初產婦,或是有子癇前症的家族病史、糖尿病、慢性高血壓及腎臟疾病的孕婦,都比較容易得到子癇前症。年齡太輕的產婦及高齡產婦、多胎懷孕及葡萄胎的孕婦,也是子癇前症的高危險群。

會出現哪些症狀呢?

血壓上升是子癇前症最主要的症狀,隨著血壓尤其是舒張壓上升,蛋白質在腎絲球的濾過增加,蛋白尿開始出現。由於血壓升高,血管壁通透性改變,使得過多的水份滯留在組織中,造成全身性水腫。一般在懷孕期間也會因血液回流受阻而造成水腫的現象,這類水腫主要分布在下肢,抬高腿部可以改善症狀;而子癇前症的水腫是分佈在全身,尤其是臉、手部,且不會因姿勢改變而消失。

除了血壓上升、蛋白尿和全身性水腫以外,子癇前症的病人也可能出現血液及凝血因子方面的病變;包括血小板減少、紅血球變形、血漿凝血因子減少、凝血時間延長等現象。 子癇前症的孕婦也可能影響到肝臟功能,造成肝指數上升。子癇前症如果沒有得到控制,嚴重時會引發孕婦抽筋,也就是進展為子癲症,子癇症的抽筋是屬於大發作的表現,在懷孕的過程中、產程中、甚至產後期都有可能發生。

對胎兒的影響

孕期高血壓形成原因不明,主要病變是由於全身性血管攣縮造成。而血管攣縮的結果進而使血液量減少,胎盤的功能會變得比較不好,而對胎兒生長造成影響,胎兒體重過輕、羊水過少、胎盤剝離、胎兒窘迫等都容易發生在孕期高血壓的孕婦身上,對胎兒的健康影響很大。 所以要預防孕期高血壓所引起的併發症,就是每一次產前檢查都需要測量血壓及檢查尿蛋白,希望能提早發現孕期高血壓並及早治療。

孕期高血壓治療

建議在家中休息,減少活動量,每日注意水腫狀況,密切監測血壓變化,必要時以口服降血壓藥物控制血壓。 飲食的控制要維持高蛋白的飲食來補充尿中流失的蛋白質,勿吃太鹹或含鈉高之食物,以減少水腫的危險,但並不需要嚴格限鹽。 一旦孕婦出現下列症狀,是嚴重的子癲前症徵兆,可能需要馬上住院觀察及治療。

  • 血壓大於160/110mmHg
  • 全身水腫
  • 喘、噁心、嘔吐、頭痛、視力模糊、頸部僵硬
  • 小便量減少
  • 體重快速增加(每週增加2公斤以上)
  • 上腹或有上腹部疼痛
  • 全身痙孿發作
  • 意識改變

住院後,除了使用降低血壓藥物,也會視情況需要給予硫酸鎂以預防痙攣的發生。不過血中鎂濃度必須維持⼀一定的治療濃度範圍以避免副作用,因此要經常抽血檢測鎂離子濃度,以及注意孕婦深部肌腱反射、呼吸速率,及排尿量。 妊娠高血壓最後的治療方式就是中止懷孕,如果出現難以控制的高血壓、肝功能異常、血小板下降、腎功能異常、肺水腫、全身痙攣、腦出血、子癇症、超音波檢測出臍帶血流阻力明顯升高、胎兒生長停滯或胎兒窘迫症情形則必須儘快讓小孩子生產出來。 一般妊娠高血壓在生產後12 週內會逐漸回復正常血壓。若持續高血壓,應做徹底檢查。另外子癇前症在下次懷孕時可能會復發,反覆妊娠高血壓的婦女將來變成慢性高血壓的機率也比較高。

【資料來源: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 衛教健康分享網

 


Copyright © 2024 中亞健康網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