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宮頸細胞化生不良與上皮內腫瘤
簡介
自從子宮頸抹片問世後,50年內美國減少了3/4的子宮頸癌發生率。然而在開發中國家,各國的篩檢差異很大,發病率及死亡率在年輕婦女族群中依然很高。子宮頸癌為國內女性好發的癌症,研究顯示子宮頸抹片檢查可以降低60-90%子宮頸侵襲癌發生率及死亡率。在台灣,30歲以上接受抹片檢查的婦女,每1000名中約有14名結果異常,其中大部份為癌前病變。
目前台灣國民健康局提供的免費子宮頸抹片篩檢主要針對30歲以上的婦女每年一次,隨著篩檢的普及化,子宮頸癌的盛行率持續的下降。但是30歲以下的女性千萬別輕忽了子宮頸癌篩檢,根據美國婦產科醫學會公布的指引,建議滿21歲之後應每三年做一次抹片檢查,30~65歲的婦女應每五年做一次子宮頸抹片加上人類乳突病毒檢測或三年一次子宮頸抹片。
目前已證實99.7%的子宮頸癌與人類乳突病毒(HPV)有關,子宮頸化生不良也和人類乳突病毒有著密切關係。育齡女性中,有一至兩成的女性有無症狀的人類乳突病毒感染,而1-13%的性行為活躍的女性患有尖狀濕疣(即俗稱菜花)。人類乳突病毒的盛行率以低於25歲的年輕女性居多,另一盛行高峰為55歲以後的停經後女性。而人類乳突病毒的傳染方式只要是親密接觸都可能感染,不只是性交行為。
危險因子
症狀
診斷
目前台灣國民健康局提供30歲以上的婦女每年一次免費子宮頸抹片的篩檢。但是30歲以下的女性千萬別輕忽了子宮頸癌篩檢,根據美國婦產科醫學會公布的指引,建議滿21歲之後應每三年做一次抹片檢查,30~65歲的婦女應每五年做一次子宮頸抹片加上人類乳突病毒檢測或三年一次子宮頸抹片。
治療
婦女在醫療院所做完子宮頸抹片後,一般約兩週可檢出結果,檢查為正常的報告將不另行通知,檢查結果為發炎的以明信片通知,若報告為異常會另行以電話通知。當接到異常報告或取樣細胞不足通知後,請婦女務必撥空回醫療院所追蹤,部分異常報告甚至需要進一步的檢查與治療。
手術
當陰道鏡檢結果無法看到移型區的上皮或者無法看到完整的病灶,或者抹片報告為非典型腺體上皮細胞,子宮頸切除手術可以取得子宮頸病理樣本與確認癌細胞邊界,並且還可用來治療子宮頸化生不良。切除手術可選擇冷刀子宮頸椎切除術(Cold-knife conization),避免因術後殘餘結構的變形所造成之追蹤上的困難,較高的出血與感染風險,且較易造成子宮頸失能與狹窄。另一選擇為環型電切術 (Loop electrosurgical excision procedure, LEEP),較低的出血與感染風險,且較易不造成子宮頸失能與狹窄。 抹片異常需要更進一步的檢查後,確認診斷後再進行手術治療如子宮摘除等。
術後照顧
預防
子宮頸癌的病程似乎會隨著時間有一定的發展程序,從高危險型人類乳突病毒的持續感染開始,先是導致第一級子宮頸癌前病變(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 CIN1),進而轉變為第二、三級子宮頸癌前病變(CIN2、CIN3),若不治療,9至15 年後,部分病變最終會形成侵襲性子宮頸癌。不過也有部份的個案顯示,並不需要經過第一級子宮頸癌前病變階段,就可直接出現第二、三級子宮頸癌前病變。因此,規則的抹片檢查才得以早期診斷,才能提供早期治療。
人類乳突疫苗自2006年首先在美加、澳洲等國正式上市,意味著醫學界在子宮頸癌防治上已有重大突破。現階段的人類乳突疫苗都是重新組合晚發性病毒外殼蛋白L1的基因重組疫苗,主要結構為一類病毒微粒(virus-like particle, VLP),它含有病毒蛋白但不含病毒 DNA,能夠讓身體在不發病的情況下產生免疫反應。人體對這些重組蛋白產生免疫反應之後,可以抵抗日後由真正病毒引起的感染。
目前市面上的疫苗有兩種,一是使用桿狀病毒技術的兩價疫苗(保蓓),針對兩個高危險型人類乳突病毒HPV-16, 18做預防,一是利用酵母菌基因重組技術的四價基因重組疫苗(嘉喜),除了HPV-16, 18外,也有預防低危險型人類乳突病毒HPV-6, 11。不管是二價或四價疫苗都屬於預防性疫苗,無法用來治療子宮頸癌或者癌前病變。接種疫苗只能預防疫苗所涵蓋病毒型的感染,但仍有機會因性行為受到其他 型的感染,進而引起子宮頸癌,因此人類乳突病毒疫苗不能取代子宮頸抹片檢查。
參考文獻
Glass' Office Gynecology ACOG
【撰文/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 婦產部微創內視鏡科主任 張穎宜醫師】
Copyright © 2025 中亞健康網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