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宮內膜癌

醫藥懶人包!3分鐘認識子宮內膜癌

子宮內膜癌

簡介

子宮內膜癌是婦女的十大癌症之一,而且不像子宮頸癌,能夠藉由抹片篩檢來早期發現,並且在尚未演變成侵襲癌之前就早期治療。加上,這些年來國人飲食西方化,所以子宮內膜癌的發生率與死亡率有逐年升高的趨勢。統計發現子宮內膜癌發生的平均年齡大約在60歲左右。但令人稍微欣慰的是,子宮內膜癌常會有早期症狀,所以常在癌症早期即發現診斷,在第一期的五年存活率能達到八成以上。

病因

主要與暴露於未接受到黃體素保護的雌激素刺激有關。在正常的月經周期中,會有雌激素與黃體素的調控,使得子宮內膜適當的增厚,之後崩落出血,完成月經的周期。但是,如果是慢性無排卵的病人,或是接受單一雌激素補充的病人,發生癌化的可能性就會上升。癌前病變(子宮內膜增生)也是造成子宮內膜癌的可能原因之一,但可藉由口服黃體素來治療,並以子宮內膜切片來追蹤,或以子宮全切除來阻止病變演變為侵襲性子宮內膜癌。如果身上帶有癌症突變基因(HNPCC)的女性,在發生癌化的比率也會上升4-6成。

危險因子

  1. 肥胖:體內的脂肪細胞會增加雄性激素,並轉化為過量的雌性激素。
  2. 多囊性卵巢:慢性無排卵,無黃體素調控。
  3. 外生性的雌激素:如無黃體素保護的停經後荷爾蒙補充,或是含有雌激素的保健食品(如大豆異黃酮,月見草)。
  4. 接受化學治療(泰莫希芬 Tamoxifen)治療的病人:乳癌的病人常會接受此藥物治療,會刺激內膜增生,並增加癌化的機會,是故必須定期追蹤婦產科超音波。

症狀

  1. 最常見的症狀是停經後的陰道出血: 雖然停經後的出血最大的原因是良性的萎縮性出血,但是一旦發生,最好還是能就醫確認病因。
  2. 異常的陰道出血: 如果發病的年齡較早,在育齡年齡的女性的身上,則可能有非月經時期的出血,月經期間大量的出血,或是月經時間延長的情形出現。

診斷

  1. 超音波:量測子宮內膜厚度,如超過正常值,則建議做子宮內膜切片,作病理學的確診。
  2. 子宮內膜採樣:不需麻醉,門診即可執行,但因採樣組織較少,診斷率較低。
  3. 子宮內膜刮搔手術:需麻醉下進行,為診斷子宮內膜癌的標準處置。
  4. 電腦斷層或核磁共振:確認是否有骨盆腔侵犯或淋巴轉移。
  5. 膀胱鏡或大腸鏡:如懷疑有骨盆腔器官侵犯,則需鏡檢確認。

影像學評估後,安排婦產科癌症分期手術,將子宮,卵巢,輸卵管及淋巴結做清除並化驗,作癌症分期判定,以作為後續治療之依據。

治療

  1. 手術:癌症分期手術包括切除
    • 子宮
    • 雙側卵巢輸卵管
    • 骨盆腔淋巴結
    • 主動脈旁淋巴結
    • 腹膜切片
  2. 輔助性放射線治療:由分期手術後病理結果,決定是否需要。
  3. 輔助性化學治療:由分期手術後病理結果,決定是否需要。

併發症

  1. 陰道出血
  2. 腫瘤轉移造成器官衰竭
  3. 放射線治療相關膀胱炎大腸炎
  4. 化學治療相關血球低下症

【撰文/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 婦產部微創內視鏡科主任 張穎宜醫師】


Copyright © 2024 中亞健康網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