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經

 痛經 

定義

至少有連續三個生理週期會痛。有週期性的,月經來時才會痛,月經沒來就不會痛。

分類

  1. 原發性痛經:子宮內膜的前列腺素濃度會增加,每個月生理期會痛,但無其它器官病變。
  2. 次發性痛經:病人週期性的生理痛是因為某個確切的骨盆腔疾病所引起的。

病因

造成痛經的原因有兩個:子宮過度收縮與血管過度收縮。

以下就針對原發性與次發性的痛經作介紹

原發性痛經(Primary dysmenorrhea)

1.症狀:

  1. 經期來前幾小時或來之後會開始有收縮的痛,並持續二至三天;經血變少後就不會痛了。
  2. 臉色蒼白、蜷縮著身體。
  3. 類似生產痛,但是經痛和生產痛的機制是不同的。
  4. 痛的位置約在恥骨聯合處。
  5. 有些人會放射痛至背部。
  6. 因為肌肉過度收縮而噁心、嘔吐或腹瀉。

2.徵象:

  1. 恥骨上區域做觸診會疼痛。
  2. 理學檢查不會有特殊發現。
  3. 腸子蠕動正常。

3.診斷:原發性痛經是無法直接診斷的,通常是排除掉一些可能造成痛經的相關疾病,例如:子宮肌瘤、子宮腺肌症或子宮內膜異位等,才下的診斷。

  1. 確定有週期性的疼痛。
  2. 詢問過去病史。
  3. 骨盆腔檢查是正常。  

次發性痛經(Secondary Dysmenorrhea)

1. 簡介:

(1) 次發性痛經是由疾病所引起的,在初經的幾年後才發生。

  1. 原發性痛經:應該初經來時就開始會痛了
  2. 次發性痛經:器質性的病變,因為疾病的進程是和時間相關的,所以應該一開始不會痛或沒那麼痛,隨著時間越來越痛。

(2)月經來之前一至二個星期即開始感到疼痛,並持續到月經結束後的幾天。例如:子宮內膜異位會造成骨盆腔沾黏,導致生理期時經血積在盆腔內。

  1. 病因:70%的女性月經來時會有經血倒流至腹腔的現象,而巨噬細胞會把經血中的紅血球和子宮內膜吸收掉;但有些病人的巨噬細胞無法發揮作 用,所以經血積在體內無法被吸收,因此造成的疼痛持續較久,且會形成沾黏。
  2. 原發性痛經:痛的時間較短(2~3天),經血量變少時疼痛即減輕。

(3) 最常造成次發性痛經的原因為子宮內膜異位症。

2.  鑑別診斷:

臨床上以下的疾病都有可能會造成續發性痛經

  1. 子宮腺肌症
  2. 慢性骨盆痛
  3. 骨盆腔沾黏
  4. 骨盆腔發炎
  5. 靜脈充血:月經來時血液會積在骨盆,所以子宮會呈現充血的狀態,血液循環較差。
  6. 大腸激躁症:因為黃體素會影響大腸蠕動,所以有些女性在生理期前容易拉肚子。
  7. 間質性膀胱炎:因為膀胱在子宮的上方,所以病人有時難以區分是子宮痛還是膀胱痛。腹壁或是骨盆腔底部的肌肉痙攣或是神經病變所造成的疼痛。  

治療

雖然原發性與次發性痛經的成因與症狀不盡相同,但是治療上還是有共通性:

  1. 建議病人做一些生活上的調整,例如:壓力不要太大。
  2. 熱敷:促進局部血液循環,使肌肉放鬆。
  3. 維生素B群:幫助穩定神經。
  4. 前列腺素合成阻斷劑 、非類固醇性止痛劑或白三烯素受體阻斷劑:每6~8小時服用一次,若是長效型的則一天一次。建議吃4-6個月即要停止。因為非類固醇性止痛劑易造成胃潰瘍,所以有消化道潰瘍的病人禁止使用。
  5. 口服避孕藥:會調整人體的賀爾蒙,且服用避孕藥而來的月經不是真正的月經,而是因為停藥、沒有藥物去維持黃體素的濃度所形成的,此種月經的量比較少、比較不會痛。
  6. 電刺激
  7. 整脊
  8. 手術將控制痛的神經切除:薦骨前神經阻斷效果好,但是因為此條神經位在主動脈前,所以技術較難。
  9. 若有器質性病變,則依診斷出的疾病做治療。
【撰文/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 婦產部微創內視鏡科主任 張穎宜醫師】

Copyright © 2024 中亞健康網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