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治療高血壓
高血壓是血壓超過正常範圍,收縮壓超過140mmHg,舒張壓超過90mmHg,中醫古代文獻中沒有「高血壓」的記載,也沒有等同的中醫病名。以中醫的觀點認為,高血壓常因人體的陰陽平衡失調而致肝陽上亢,嚴重時甚至出現腦出血等病變。
一、診斷
身體的血流在體內運行需要順暢的管道,拿澆花的經驗來說吧:我們調皮的把水管出口堵住時,可以明顯感受到水管的張力變大,回堵的水流撐開了水管,水管的彈性變大,目的是為了使水流繼續往前衝;或者另一個現象,水管在太陽下曝曬老化了,水管自然就硬化了,因此當我們把出口堵住的時候,往往發生的是水龍頭端爆開脫落;這跟我們的身體很類似。身體有血流的目的都是為了運送養分到細胞,當原本的馬達無力或養分供給不足時,聰明的身體會以提高血管壓力的方式將最多的養分送到細胞工廠;另一方面,當這條通道上有了阻塞物,影響血流的時候,身體的反應也是加大壓力,試圖衝開阻塞。以中醫觀點來看,前者能量不足屬虛,治療必須補其虛,可視其體質的氣血陰陽不同的虛損來補益。後者是為實,治療上必須瀉其實,例如肝陽上亢就平肝瀉火,痰濁內生就化痰瀉濁,血瘀阻滯就活血化瘀。
二、症狀
多由先天不足,後天勞傷過度致腎精虧耗,也就是身體虛弱但工作過了頭忘了休息。主要症狀為頭暈目花,頭內有空洞感,腦轉耳鳴,記憶力減退,腰肢酸軟,精神萎靡,易倦怠,舌紅,脈細無力,兩尺脈弱。
此人性情急躁、易怒,主要證狀有頭痛、眩暈,面紅目赤,口乾便秘,耳鳴或耳暴聾,舌紅苔黃,脈弦數。若嚴重時易引起腦出血的中風,所以中醫以瀉肝火為主,但臨床上往往陰虛陽亢,虛實夾雜。
現代人多飲食精緻,餐餐肥甘厚味,此證型最為常見。主要證狀有頭痛頭昏,或眩暈而見頭重如蒙,胸脘滿悶,嘔惡痰涎,身重困倦,肢體麻木,苔白膩,脈弦滑或濡滑。此型多見於形體肥胖的高血壓病人,中醫所說的痰包括血脂肪、膽固醇等,血脂肪、膽固醇若過高也易引起瘀血,若嚴重時易引起腦阻塞的中風或心肌梗塞,治療以燥濕健脾為主,再配合活血化瘀的藥,效果更好。
三、治療
對症下藥:
四、保健補帖
(一) 養生食療:
(二)藥方介紹
說明: 天麻鉤藤飲出在《中醫內科雜病證治新義》,屬現代方劑,胡光慈先生是繼過去中西匯通派的思想,再歸納、解釋,運用中西結合理論形成這個方。長期服用有降血壓,鎮靜,調節神經活動,催眠,擴張血管,改善血液循環,抗血栓形成等作用。
成份: 天麻、鉤藤、牛膝、石決明、杜仲、黃芩、梔子、益母草、桑寄生、夜交藤、茯神等
功效: 平肝熄風,補益肝腎。
主治: 天麻鉤藤飲除了用於高血壓引起的頭痛、眩暈、失眠之外,也常用於更年期症狀。
【撰文/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 中醫內科】
Copyright © 2025 中亞健康網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