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臟電氣生理學檢查及電氣燒灼手術
簡介
正常人一天心跳約100,000次,換算成每分鐘跳動約60-100下。心臟有一套完整的電氣節律傳導系統,使我們的心臟能以穩定規律的方式跳動,然而當心臟電氣系統出現放電異常或異常傳導等現象,就會使心臟出現心跳過快、過慢或不規則跳動等情形,此統稱為心律不整。當病人患有心律不整時,可能會出現心悸、胸悶、喘促、頭暈、胸痛等症狀,然而嚴重之心律不整,病人可能會有全身無力、倦怠、心臟衰竭、呼吸困難、低血壓、昏厥、意識改變甚至猝死等情形。
臨床上診斷心律不整,醫生除了詳細的病史詢問及理學檢查外,也會安排心電圖檢查;然而很多病人心律不整是偶發性並非隨時隨地發生,醫生有時會安排24小時心電圖或1-2週心臟事件發作記錄器,試著記錄到心律不整發作當下心電圖情形,也會針對病人臨床狀況安排相應檢查如心臟超音波等。
可是部份病人經過上述檢查並無法正確診斷,但症狀明顯且嚴重,或者經由心電圖確立可經由電燒手術治療之心律不整,醫師便會考慮安排心臟電氣生理學檢查,同時也可施行電氣燒灼手術治療。
心臟電氣生理學檢查
心臟電氣生理學檢查是一種精密的侵入性檢查,心臟科醫師會將一條至多條的導管經由血管送至病人心臟,每條導管上有一組至多組的電極,電極可以偵測心臟內部的電氣訊號,也可以施以電刺激測試傳導路徑及誘發心律不整,進而了解心律不整異常訊號的源頭及心臟內傳遞方式,進而決定心律不整治療方式及指引電氣燒灼手術的進行。
圖一:本院病人接受心臟電氣生理學檢查,電極導管於心臟內X光顯影圖。
電氣燒灼手術
電氣燒灼手術是心臟科醫師經由病人血管,將電燒導管送至心臟心律不整異常訊號源頭或傳導處,利用高頻射出能量破壞造成心律不整異常的心肌電氣傳導組織,達到治療心律不整的目的;此種方式與早期心臟手術開刀治療心律不整相比,有著手術傷口小(脖子與鼠膝導管進入微創傷口)、病人恢復快、不需全身麻醉、手術風險低且高成功機率等諸多優點,已為現今治療心律不整之主流。
三度空間(3D)立體定位系統
隨著心律不整電氣燒灼手術研究不斷進展,三度空間(3D)立體定位系統應用於複雜性心律不整治療已漸漸形成主流,現今全世界最廣為應用的兩套系統分別為CARTO(Biosense-Webster, Diamond Bar, CA) 及NavX (St. Jude Medical, St. Paul, MN),前者是利用磁場偵測診斷及電燒導管的訊號,後者是利用三對貼於病人皮膚上電極貼片,構成三維(x,y,z)立體向量偵測導管電壓梯度,經由電腦可構製出心臟3D立體空間及即時反應導管所在位置,為現今導管電氣燒灼手術一大利器。
圖二:本院病人接受三度空間(3D)立體定位系統電氣燒灼手術示意圖。
檢查及手術注意事項
一、術前準備注意事項:
二、術中注意事項:
三、術後注意事項:
參考文獻
【撰文/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 心臟血管內科 吳宏彬醫師】
Copyright © 2025 中亞健康網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