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臟瓣膜手術
心臟瓣膜疾病分為瓣膜閉鎖不全、瓣膜狹窄及感染性心內膜炎。罹患瓣膜性心臟病的病患,症狀包括呼吸急促、下肢水腫、食慾減退及心律不整等,嚴重時會出現肋膜積水、腹水、全身積水等症狀。醫師根據臨床症狀加上心雜音,輔以心臟超音波檢查,即可明確診斷瓣膜性心臟病。
對於瓣膜性心臟病的治療,當然是先以藥物治療其產生的心衰竭症狀,但若心臟已變大,肺動脈壓力增高,心臟衰竭症狀不易控制,或者合併栓塞併發症,左心室功能變差,則應考慮手術治療,避免繼續惡化。
手術治療最好能保留原來的瓣膜,只作狹窄部位的切開或瓣膜的整形手術,但若瓣葉本身變化太厲害,則要考慮置換人工瓣膜。
傳統開心手術
傳統開心手術為正中胸骨切開。此種手術方法可以提供手術者最寬廣清楚的視野,可以看清楚縱膈腔內的構造(包含整個心臟、主動脈、肺動脈及上下腔靜脈),方便手術的進行,但對於病患術後傷口的癒合及疼痛,會是可能須面對的潛在性問題。並且術中及術後的出血相對微創手術來講,也會比較大。但因微創手術並不是所有的患者都適用,傳統的方法仍有其存在的價值。
微創瓣膜開心手術
以微創傷口治療瓣膜性心臟病是目前的新潮流。不論是右側開胸手術行二尖瓣瓣膜修補或置換手術,或是從胸骨旁小傷口行主動脈瓣膜置換術,甚至達文西機械手臂瓣膜手術,都是希望減少傷口長度, 避開胸口中線傷口,讓開心手術的傷口不再明顯突兀,但能達到與傳統正中胸骨切開手術一樣的治療效果。
對於主動脈瓣膜狹窄的高齡病患來說,接受開心手術有著高風險。國內現已引進最新的治療方式,也就是在高解析度X光透視儀器輔助下,經由導管將人工的心臟瓣膜置放於狹窄的主動脈瓣膜上,以解決主動脈瓣膜狹窄的問題。 此一治療方式必須由心臟內外科醫師及麻醉科醫師通力合作,在融合式手術室中進行。根據歐美最新的期刊報導,其可降低手術死亡率,讓原本根本不考慮傳統開心手術的病人,多一種手術治療方式及選擇,進而延長壽命。
瓣膜的選擇
(1)機械性瓣膜
優點:材質堅固,使用年限長,因為材質的關係比較容易有血栓形成,可能導致瓣膜功能不良、血管栓塞(中風),嚴重者可能使辦模無法正常運作導致猝死,所以必須一輩子服用抗凝血劑可邁丁(Coumadin)。使用抗凝血劑可能產生的併發症有血栓(約2.8%,藥物不足更容易)或者容易出血的傾向(尤其是藥物過量時)。所以在服用此類藥物食,必要規則服藥,並特別對於可能與可邁丁交互作用的食物、藥物等等。所以病患必須固定抽血檢查(PT INR),以數據評估藥物之增減。醫病良好配合的情況之下,多可以達到滿意的藥效控制。
(2)生物性瓣膜
由生物的材料製作而成,較不易引起血栓,因此只須在開刀後的三個月內服用可邁丁。但因生物性材料在體內會有退化的問題,嚴重者必須接受第二次瓣膜置換手術。10年內需手術者約三成,13年就有7成。而第三代瓣膜因採用較先進的技術,甚至可使用至15-20年,但現在的健保制度必須自費使用。所以,生物瓣膜較常用於年紀較大或不適合長期使用抗凝血劑的病患。
手術併發症
術後追蹤及返家
【撰文/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 心臟血管外科 林暉翰醫師】
Copyright © 2025 中亞健康網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