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房顫動

心房顫動

介紹

心房顫動是老人最常見心率異常。

  1. 發生原因是心房內不同部位形成不協調的電氣活動,造成心房跳動過快且不規則,進而使得心室跳動過快、節律不協調,因此減少心臟流出的血液量。
  2. 它的特色是脈搏不規則,強弱不一,而且常常跳得很快。一個心房顫動發作的事件,時間可由幾分鐘到幾天,甚至是永久持續性。
  3. 平均每一百人中就有一位罹患心房顫動,隨著年齡增加,罹病的比率愈高。
  4. 六十歲以上,每一百人就有四位罹患該病;而八十歲以上,每十人就有一位。

影響器官部位

  • 主要是心臟

種類(依持續時間的長短區分)

  1. 陣發性心房顫動:時有時無,持續時間不超過七天,通常會自己恢復
  2. 持續性心房顫動:發作超過七天沒有自己恢復,通常需要治療來恢復正常心律
  3. 永久性心房顫動:持續超過一年以上,無法再度恢復正常心律

症狀

某些心房顫動患者並不會有任何症狀,只能藉由定期的檢查來發現異常。而常見的症狀主要跟快速與不規則的心跳有關係

一、心跳又快又亂

  1. 快速且不規則的心跳,常讓患者有心悸以及胸口不適的感覺。
  2. 若心跳過快導致心臟血流或氧氣供應不足,會有心絞痛的症狀產生

二、呼吸急促

  1. 發生於躺平時;或於夜間突然發作

三、下肢水腫

四、頭昏眼花

  1. 快要暈厥的感覺
  2. 嚴重的話甚至會失去意識

五、疲倦或虛弱感

病因

正常的心臟,是由右心房中名為竇房結的部位傳出電氣衝動來引領整個心臟的電氣活動及跳動。
在心房顫動的患者中,心房纖維化,使得來自心房內不同部位的電氣活動,取代了本來竇房結的主導權,產生過快而不協調的心跳。

危險因子

一、年齡:高齡是罹患心房顫動的一大原因,70%的心房顫動患者年齡大於65歲

二、性別: 一般而言,男性盛行率大於女性。

三、高血壓:心房顫動的機會約為常人的1.4倍

四、缺血性心臟病

五、心臟瓣膜疾病: 30%患者合併有瓣膜性疾病,尤其是主動脈瓣或二尖瓣之狹窄或逆流。

六、高血壓

七、心衰竭

八、甲狀腺亢進

九、糖尿病

十、開過與心臟有關手術的病人

  1. 心臟移植
  2. 冠狀動脈繞道手術

併發症

心房顫動發作時,左心房無法有效收縮,導致血液無法有效流動而鬱積。殘留的血液可能會停滯而在心房形成血栓,若血栓不幸隨著血流漂移打出心臟,便容易造成器官栓塞。最常見的是阻塞到腦血管造成腦中風,少見的情況會阻塞到身體其他動脈,造成諸如腸梗塞、腎梗塞、或急性週邊血管阻塞…等併發症。

心房顫動

一、中風: 心房顫動的病人,中風風險較一般人高出五倍。此外,若病患本身的其他危險因子越多,中風的風險就會越高。
下列為和心房顫動中風相關的危險因子:

  1. 心臟衰竭
  2. 高血壓
  3. 年齡: 大於65歲以上風險開始增高,若大於75歲以上,則風險增高的幅度更為顯著
  4. 糖尿病
  5. 過去中風病史
  6. 心血管或周邊動脈疾病
  7. 女性

二、心臟方面疾病

  • 不規則的心跳,長期將導致心臟的併發症,如心臟衰竭…等

診斷及化驗

病史詢問、身體檢查以及實驗室檢查三者皆為重要的評估項目。

一、病史詢問及身體檢查:不是所有的心房顫動病人都有症狀,針對有症狀的病患,重點如下:

  1. 是否有下列典型症狀:心跳加快、頭昏……
  2. 是否因為運動、情緒、或酒精等因素,讓症狀變得嚴重
  3. 患者是否有造成心房顫動的危險因子,例如: 瓣膜性疾病或高血壓…等
  4. 詳細的心臟身體檢查是否有異樣,譬如不規則心音、心雜音、脈搏規律或強弱大小不一…等。

二、實驗室檢查

  1. 血液檢查:包括全血球計數、甲狀腺功能、糖尿病篩檢、腎臟功能
  2. 胸部X光:檢查心臟是否肥大,是否有肺部方面疾病
  3. 心電圖或24小時心電圖: 是心房顫動診斷確立最重要的工具。
  4. 心臟超音波: 評估心臟功能是否正常、腔室大小是否擴大、或是否有嚴重瓣膜性心臟病…等。

治療方法

心房顫動的治療兩大目標是預防血栓形成,以及控制心跳節律或速率。這兩大治療策略有助於患者症狀的改善

一、預防血栓形成,進一步預防腦中風的發生

  1. 抗血小板藥物,如阿斯匹靈、保栓通等: 效果不如抗凝血劑,因此只有當病患對抗凝血劑有禁忌症、或因其他原因無法使用抗凝血劑時,才考慮使用抗血小板藥物。
  2. 抗凝血劑: 是心房顫動預防中風最重要的藥物。傳統抗凝血劑 ”可邁丁” 雖然可以有效預防中風,但由於藥物濃度容易變動、需定期抽血追蹤、且常常和各種食物藥物有交互作用,因此使用上較不方便,且較常發生出血等併發症。目前國內已引進三種新型口服抗凝血劑 (普栓達、拜瑞妥、艾必克寧),可以避免頻繁抽血與劑量調整,使用上較方便。和傳統抗凝血劑相比,除了一樣可以有效預防中風外,更能夠顯著降低腦出血等併發症。

二、控制心跳節律:目的是恢復原本的竇性心律,避免心房顫動所帶來的症狀與可能衍生的心衰竭等併發症。
方法如下:

  1. 電擊復率:利用體外電流的刺激迅速恢復正常心律。常用於陣發性心房顫動,且合併血型動力學不穩定時,用來迅速穩定生命徵象。
  2. 藥物: 例如臟得樂 (Amiodarone)、脈泰克 (Dronedarone)、心利正 (Propafenone)…等。

三、控制心跳速率: 通常用於持續性或永久性心房顫動病患,目的是在心房顫動的情況下,控制心跳速率,避免因為心跳過快,造成心衰竭等併發症。目前常用的藥物如下:

  1. 乙型交感神經接受器阻斷劑
  2. 鈣離子通道阻斷劑
  3. 毛地黃

四、導管電燒術:在心房顫動早期,不規則的電氣活動大多由左心房肺靜脈開口附近發出。因此在早期陣發性心房顫動的病人,若用藥物控制心臟節律的效果不理想,可以利用高頻電燒導管,將左心房肺靜脈開口附近作燒灼。目的是讓不正常的電氣活動侷限在肺靜脈開口處,無法進一步向外部擴散,讓心房能維持在正常竇性節律的狀態。

心房顫動

出處

1.中華民國心律醫學會 
2.台灣腦中風學會「2012腦中風危險因子防治指引:心房纖維顫動」
3.東元綜合醫院健康e報
4.心律不整治療資訊網
5.中國附醫心臟科工作手冊 5.Pocket Medicine(The Massachusetts General Hospital Handbook of Internal Medicine) 6.UpToDate

【撰文/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 林承翰醫師 校閱/心臟內科 王宇澄醫師】


Copyright © 2024 中亞健康網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