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房顫動
介紹
心房顫動是老人最常見心率異常。
影響器官部位
種類(依持續時間的長短區分)
症狀
某些心房顫動患者並不會有任何症狀,只能藉由定期的檢查來發現異常。而常見的症狀主要跟快速與不規則的心跳有關係
一、心跳又快又亂
二、呼吸急促
三、下肢水腫
四、頭昏眼花
五、疲倦或虛弱感
病因
正常的心臟,是由右心房中名為竇房結的部位傳出電氣衝動來引領整個心臟的電氣活動及跳動。
在心房顫動的患者中,心房纖維化,使得來自心房內不同部位的電氣活動,取代了本來竇房結的主導權,產生過快而不協調的心跳。
危險因子
一、年齡:高齡是罹患心房顫動的一大原因,70%的心房顫動患者年齡大於65歲
二、性別: 一般而言,男性盛行率大於女性。
三、高血壓:心房顫動的機會約為常人的1.4倍
四、缺血性心臟病
五、心臟瓣膜疾病: 30%患者合併有瓣膜性疾病,尤其是主動脈瓣或二尖瓣之狹窄或逆流。
六、高血壓
七、心衰竭
八、甲狀腺亢進
九、糖尿病
十、開過與心臟有關手術的病人
併發症
心房顫動發作時,左心房無法有效收縮,導致血液無法有效流動而鬱積。殘留的血液可能會停滯而在心房形成血栓,若血栓不幸隨著血流漂移打出心臟,便容易造成器官栓塞。最常見的是阻塞到腦血管造成腦中風,少見的情況會阻塞到身體其他動脈,造成諸如腸梗塞、腎梗塞、或急性週邊血管阻塞…等併發症。
一、中風: 心房顫動的病人,中風風險較一般人高出五倍。此外,若病患本身的其他危險因子越多,中風的風險就會越高。
下列為和心房顫動中風相關的危險因子:
二、心臟方面疾病
診斷及化驗
病史詢問、身體檢查以及實驗室檢查三者皆為重要的評估項目。
一、病史詢問及身體檢查:不是所有的心房顫動病人都有症狀,針對有症狀的病患,重點如下:
二、實驗室檢查
治療方法
心房顫動的治療兩大目標是預防血栓形成,以及控制心跳節律或速率。這兩大治療策略有助於患者症狀的改善
一、預防血栓形成,進一步預防腦中風的發生
二、控制心跳節律:目的是恢復原本的竇性心律,避免心房顫動所帶來的症狀與可能衍生的心衰竭等併發症。
方法如下:
三、控制心跳速率: 通常用於持續性或永久性心房顫動病患,目的是在心房顫動的情況下,控制心跳速率,避免因為心跳過快,造成心衰竭等併發症。目前常用的藥物如下:
四、導管電燒術:在心房顫動早期,不規則的電氣活動大多由左心房肺靜脈開口附近發出。因此在早期陣發性心房顫動的病人,若用藥物控制心臟節律的效果不理想,可以利用高頻電燒導管,將左心房肺靜脈開口附近作燒灼。目的是讓不正常的電氣活動侷限在肺靜脈開口處,無法進一步向外部擴散,讓心房能維持在正常竇性節律的狀態。
出處
1.中華民國心律醫學會
2.台灣腦中風學會「2012腦中風危險因子防治指引:心房纖維顫動」
3.東元綜合醫院健康e報
4.心律不整治療資訊網
5.中國附醫心臟科工作手冊 5.Pocket Medicine(The Massachusetts General Hospital Handbook of Internal Medicine) 6.UpToDate
【撰文/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 林承翰醫師 校閱/心臟內科 王宇澄醫師】
Copyright © 2025 中亞健康網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