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壓
介紹
血壓是有心臟血液搏出量以及周邊血管阻力共同決定的,所以心臟收縮,血管的彈性以及血液在血管中流動對血管壁造成的壓力,以上三者共同形成血壓.血壓主要以收縮壓以及舒張壓作為評估的依據.
收縮壓:心臟收縮時,所測的血管壁所承受的壓力.
舒張壓:心臟舒張時,所測的血管壁所承受的壓力.
量測時的注意事項
血壓的單位為<毫米汞柱(mmHg)>,通常以收縮壓/舒張壓呈現.收縮壓與舒張壓的差距一般在30-50mmHg內.
平日測量血壓應以血壓較高的手為準,左右手的差異一般在20mmHg左右 血壓會受到許多因素影響,呼吸以及心跳速率等都會產生立即性的影響.白天會受到生理以及心理活動的影響,睡覺的時候血壓呈現比較低的情形,而清晨以及午睡後等剛起床的時間血壓會比較高.
流行病學上,高血壓是一種老化的慢性病,盛行率會隨著年齡而逐漸攀升。以男性而言,從30歲以後,高血壓的比率便會逐漸升高,而女性大概要等到45歲以後才會有此現象。根據一項台灣人口調查顯示,男性31-44歲有11%有高血壓,到了45-64歲則增加到29%,而65歲以上甚至高達56%。至於女性方面,45-64歲中有18%有高血壓,65歲以上高血壓盛行率則高達52%,和男性的比率幾乎不相上下。
高血壓分期
分類 |
收縮壓mmHg |
舒張壓mmHg |
正常 |
小於120 |
小於80 |
高血壓前期 |
120-139 |
80-89 |
高血壓第一期 |
140-159 |
90-99 |
高血壓第二期 |
大於或等於160 |
大於或等於100 |
影響器官部位
種類
症狀
一般而言,高血壓的初期都沒有明顯的症狀,通常都是等到血壓長期升高,發生併發症的時候才出現症狀,患者通常都會在體檢或因其他疾病就診的時候發現。早期的高血壓並無病理變化,但長期高血壓則會併發血管硬化,、力上升,造成重要器官的損傷。
病因
一、本態性高血壓
目前為止在醫學上並未了解其原因,但臨床上與許多因素相關,包括生活型態,遺傳傾向、老化…等,多發生在中年以後。
二、續發性高血壓
危險因子
危險因子的部分可分為身體狀況、生活習慣、遺傳三方面
一、身體狀況
二、生活習慣
三、遺傳: 早發性心血管疾病家族史,意即男性親屬55歲前、女性親屬65歲前發生心血管疾病。
併發症
長時間的高血壓主要造成重要器官如心臟冠狀動脈、腎臟、視網膜、與腦血管等的血管硬化,失去彈性,造成相關器官的損傷。還可能因血管失去彈性、阻力增加,造成心臟負荷加大,導致心肌肥厚與心臟衰竭等併發症。
診斷及化驗
診斷的部分可分成病史詢問,理學檢查,實驗室檢查等。
一、病史詢問
二、理學檢查
不見得會有異常發現,但要注意高血壓的併發症如視力乳突水腫,視網膜血管病變,腦中風,腎病變,冠狀動脈疾病以及心臟衰竭等徵象。
三、實驗室檢查
治療方法
治療方式包含非藥物治療、藥物治療以及危險因子的處理以期有更佳的預後.
治療目標以140/90mmHg為主,治療結果可降低50%心臟衰竭,40%中風,20-25%心肌梗塞的機會。
一、藥物治療
二、非藥物治療
三、危險因子的處理
【撰文/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 莊霖醫師 校閱/心臟血管內科 王宇澄醫師】
Copyright © 2025 中亞健康網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