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痛

shutterstock_197472662

頭痛,為臨床上相當常見的疾病之一。通常把頸部以上的頭部區域疼痛都歸屬於頭痛的範圍。扣除頭部外傷、腦膜炎、腦血管疾病與腦腫瘤等氣質性病變引起的頭疼,一般來說現代醫學將頭痛大致上分為三種,分別是緊張型頭痛、偏頭痛與叢集性頭痛。

一、臨床症狀與診斷要點:

  1. 緊張型頭痛:又稱為肌縮性頭痛,主要由頭頸部肌肉持續緊張收縮造成的疼痛,症狀通常為緊束性、壓迫性或鈍痛感,有時如同緊箍一般,多半是雙側的,可以從頸部、後腦杓一路延伸到頭頂甚至前額。發作時間與強度不一,常反覆發作,當身體疲勞、長期姿勢不良或是精神緊張時特別容易誘發。
  2. 偏頭痛:通常會反復發生,每次發作會持續數小時至一到兩天不等。臨床的特徵包括:半邊頭痛,多位餘顳側或前額,性質為搏動性的疼痛,會伴隨心跳或脈搏跳動,嚴重者甚合併噁心、嘔吐、畏光與怕噪音。有些患者發作前會有眼前閃火花、視野出現盲點或眩暈等先驅症狀。此外,發作時走動、上下樓梯或頭部晃動都會加劇偏頭痛的症狀。
  3. 叢集性頭痛:多發作在夜間,一開始只感覺單側眼睛與眼眶有脹痛感,接著會在短時間發展為非常劇烈的非搏動性疼痛,並伴隨流眼淚、流汗、流涕、眼臉水腫與眼結膜充血。通常男生發病比率較女生要來的高,以25~45歲為發作高峰期。

二、病因病機: 中醫在頭痛的診斷上是依據頭痛的性質與全身整體的表現來做區分,一般分為以下幾類症型:

  • 肝陽上亢:臨床表現為暈眩頭痛,偏於兩側或頭頂,患者多有高血壓,平常易緊張煩躁或發怒,情緒激動時症狀加重,偶伴隨耳鳴與失眠。這類患者易口乾口苦、面紅,常會有舌紅且少苔或苔薄黃,脈弦或細數等徵象。
  • 外感風寒:由外來風寒邪侵入造成,頭痛會連及項背伴隨緊束感,吹冷風會加重症狀,戴帽子或周遭溫度升高可緩解,通常伴隨身體惡寒、骨節痠痛、口不渴、舌苔薄白、脈浮緊等臨床表徵。
  • 外感風熱:由外來風熱邪侵入造成,頭痛遇熱加重,通常有發熱惡風、咽喉腫痛、面目紅赤、口乾渴、舌尖紅苔薄黃、脈浮緊等臨床表徵。

三、治療與日常保健方法:

  • 體針:依照頭痛的部位之經脈循行,選取相關的經絡穴道為治療方向。常用主要的穴位有:合谷、列缺、風池、百會。若頭痛在於側邊顳部,可加上率谷、外關、頭維、太陽等穴。如果頭痛在顛頂部,可針四神聰、太衝。假設痛在後腦杓區域,可選擇天柱、大椎、大杼等穴。
  • 溫灸針:適合用於風寒性頭痛,每次可選擇合谷、大椎、風池、風門、肺俞其中之一兩穴,溫灸三到五壯為宜。
  • 耳針:一般選用腦點、顳點、枕點、額點與耳神門區域,每次取上述一兩個區域埋入耳針並刺激針感,留針約20~30分鐘。亦可使用王不留行貼於耳穴上,可讓患者自行於日常生活中按壓。
  • 日常保健:天氣涼冷時注意頭部保暖,適時的按摩頭部穴道與充足的睡眠加上規律的運動習慣,皆可以降低頭痛發作的機會。

【撰文/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 中醫針灸科 楊潤醫師】


Copyright © 2024 中亞健康網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