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後憂鬱
產後憂鬱症約10-20%的婦女會發生,大部分在產後2-3週之後出現。發作時間平均會持續6-9個月,近半數甚至超過1年。常見的症狀包括易怒、哭泣、失眠、反應變遲鈍、容易疲累、強烈的罪惡感、擔心孩子照顧不好、無法集中精神處理日常事物。
一、中醫觀點
產後憂鬱可以歸類在「鬱證」的一種,在中醫裡根據其精神症狀表現,或稱為「產後驚悸」、「產後恍惚」、「產後妄言妄見」、「產後不語」、「產後癲狂」、「產後乍見鬼神」、「臟躁」。其病機大致上可以說是在產後生理病理特點「多虛多瘀」的基礎上,再加上鬱證的發生過程。相關的臟腑包括心肝脾腎;病理產物則是以痰凝血瘀為主。
二、中醫證型及症狀
1、肝氣鬱結 以精神鬱悶、沉默寡言、性情孤僻、或心煩易怒、頭暈頭痛、失眠多夢、神疲乏力為主要表現。
2、心脾兩虛 以精神不振、夜寐不安、神智恍惚、悲傷欲哭、不能自主、情緒低落為主要症狀。
3、腎精虧虛 有部分患者是因先天不足,腎精虧虛,產後氣血虧虛更甚,無以養神,出現容易悲傷、嗜睡,怕冷、短氣胸悶者,用毓麟珠加減。
三、治療
另有一部分醫家主張無論何種證型均須補腎,因此在各方中酌加補腎之品如桑寄生、菟絲子、熟地黃、續斷等以期產後精血化生有源。
四、保健補帖
(一)穴位妙手(針灸處方):
中醫觀點認為如有憂鬱與焦慮現象主要視心脾不足或肝鬱,須滋陰養血,疏肝健脾。可以由「太衝」、「三陰交」、「足三里」、「神門」、「內關」、「大陵」、「合谷」八個穴位下針,穴位目的:滋陰養血,疏肝健脾。常按這些穴位會有調節幫助緩解焦慮與精神愉悅的功效。
(二)養生食療
(三)藥方介紹
說明: 中醫經典「傷寒論」作者名醫張仲景發明的處方原用於治婦人臟躁。長期服用有養心安神的功用,研究指出本方據鎮靜神經、抗焦慮、抗憂鬱、助眠等作用。
成份: 甘草、浮小麥、大棗 等 功效: 養心安神,和中緩急。
主治: 適用於憂鬱症、焦慮症、躁鬱症、更年期症候群與精神分裂症等症狀。
【撰文/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 中醫婦科 沈俐伶醫師】
Copyright © 2025 中亞健康網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