蕁麻疹

蕁麻疹

蕁麻疹是一種常見的搔癢性皮膚疾患。起因於皮膚黏膜小血管擴張及滲透性增強所引起的局限性、一過性的水腫反應。以中醫觀點論述又稱名:「癮疹」、「鬼飯疙瘩」。

一、診斷

以中醫觀點來看,體質因素(對某些物質過敏),氣血虛弱,衛氣失固,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均可發病。

二、症狀

1.風熱相搏證:

風團呈紅色,捫之有灼熱感,自覺搔癢難忍,得熱則劇,得冷則緩;伴有微熱惡風,心煩口渴,舌質紅,苔薄黃或少苔,脈浮數。

2.風寒外束證:

風團色淡紅,或色如瓷白,風吹或接觸冷水後風團及癢感加重,得暖則減;伴有惡風畏寒,口不渴,舌質淡紅,苔薄白,脈浮緊。

3.氣血兩虛證:

風團色淡紅,或與膚色相同,反覆發作,遷延數月乃至數年未癒,或勞累後加重;伴有頭暈,精神疲憊,面色白,體倦乏力,失眠,舌質淡紅,苔薄白或少苔,脈細緩。

三、治療

對症下藥:

  1. 風熱相搏證:消風散加減。功效:疏風清熱。
  2. 風寒外束證:桂枝湯加減。功效:疏風散寒。
  3. 氣血兩虛證:八珍湯加減。功效:益氣養血。

四、保健補帖

(一)穴位妙手(針灸處方):

按壓風池、曲池、血海等穴具有疏風止癢的功效。

(二)養生食療

  1. 風熱相搏證:紅蘿蔔荸薺甘蔗湯。以紅蘿蔔、荸薺、甘蔗、淡竹葉、生甘草、浮萍共煮水飲用。
  2. 風寒外束證:薑糖飲。生薑切絲加水煮沸後再放入紅糖。
  3. 氣血兩虛證:紅棗、桂枝、白芍、紅糖煎水代茶。

(三)藥方介紹

  • 消風散

說明: 在《外科正宗》《儒門事親》《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等醫藥著作中均有記載。 原方用於皮膚疹出色紅,或遍身雲片斑點,搔癢。現代藥理證實消風散具有抗過敏及免疫抑制作用,且當歸、生地能夠增強複方的整體效應。

成份:   防風、荊芥、當歸、生地黃、苦參、蒼朮、蟬蛻、胡麻仁、知母、石膏、木通、甘草、牛蒡子等。

功效: 疏風養血,清熱除濕。

主治: 本方善治各種頑固的皮膚病、濕疹、蕁麻疹、汗疹(痱子)、皮膚發癢症,以及容易在夏季惡化的皮膚病、神經性皮炎、過敏性皮炎、藥物性皮炎等。

五、中西醫結合治療,有什麼好處?

中醫根據病程前後變化情形所擬制的處方涵蓋範圍較為全面,可以從各個方向,調理身體內在功能的紊亂,兼可改善其他相關聯的症狀,但需要根據病症的轉變經常作調整。西醫的抗組織胺治療則主要有止癢的功效,但可能的副作用包括嗜睡、頭暈等常造成患者無法耐受。

中醫中藥治療最大的優點則是無西藥抗組織胺類藥物的嗜睡、頭暈、口乾等副作用。且實驗證實,在治療本病常用藥物中,如荊芥、蟬蛻、苦參、白蘚皮、地膚子等,都具有明顯的抗敏作用。因此依病情需要,結合中西藥口服一起治療(如白天可服用中藥,睡前服用西藥),可收到協同之效。

【撰文/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 中西醫結合科 詹雅閔醫師


Copyright © 2024 中亞健康網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