痤瘡(青春痘)
痤瘡是一種慢性毛囊皮脂腺發炎的皮膚病,中醫文獻上類似「粉刺」、「肺風粉刺」的臨床表現。
一、診斷
以中醫觀點來看,容易產生痤瘡的患者體質多有血熱偏盛的狀況。又因為飲食不節、環境因素、精神情緒因素刺激或是不適當的清潔、保養品而誘發。若是血鬱痰結,則會使病情複雜加重。
二、症狀
1.肺熱血熱型:
面部病灶呈多形性,如紅疹、粉刺或膿皰等,伴有面部潮紅,皮膚搔癢,苔薄黃,脈弦數。
2.脾胃濕熱型:
病灶以丘疹、膿皰為主,皮疹色紅,常伴有腹痛、食欲不佳、口臭,便秘,苔黃膩,脈濡數或滑數。病情常因應酬或吃到甜食、過辣、或油炸高熱量食物而惡化。
3.熱毒型:
病灶以膿疤、癤腫較多,伴有面部熱痛,口渴心煩,溲黃便乾,苔黃燥,脈弦數。病情常因日曬或熬夜後加重。
三、治療
對症下藥:
四、保健補帖
(一)穴位妙手(針灸處方):
中醫觀點認為痤瘡與血熱偏盛有關,尤其好發於頭面部。可以由「曲池」、「合谷」按壓調節幫助疏邪熱,調氣血的功效。
(二)養生食療
(三)藥方介紹
說明: 由清代古籍《外科心法要訣》顛倒散變化而來,原方用於肺風粉刺。其中硫黃在現代藥理證實有抗菌、溶解角質的作用,可以用於痤瘡的治療。
成份: 枯礬、硫黃等。
功效: 清熱解毒,消炎。 主治: 外用於青春痘的治療。
五、中西醫結合治療,有什麼好處?
中醫根據患者不同的體質及痤瘡病程變化情形(發炎的程度或是痘疤的形成等)所擬制的處方涵蓋範圍較為全面,可以從各個方向,調理身體內在功能的紊亂,兼可改善其他相關聯的症狀,從而減少痤瘡的發生及其嚴重度,但需要根據病症的轉變經常作調整。西醫的治療則對於部分較嚴重的患者或是需要緊急改善痤瘡發炎狀態時提供協助,但部分治療也有可能的副作用造成患者的不適。因此對於西藥治療反應不佳或是不能忍受西藥治療副作用的青春痘患者,都可接受中西醫專業醫師的評估及診治。
【撰文/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 中西醫結合科 詹雅閔醫師】
Copyright © 2025 中亞健康網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