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癬
乾癬是一種表皮增生、發炎性的慢性皮膚病,在中醫文獻類似「白疕」、「松皮癬」的中醫疾病,中國大陸則被稱為「銀屑病」。
一、診斷
以中醫觀點來看,乾癬的發生多由營血虧損,生風生燥,肌膚失養而成。
二、症狀
1.血熱證:
皮損不斷增多,點狀出血明顯,鱗屑較厚,搔癢明顯。伴有怕熱、頭痛、口渴、口乾舌燥、心煩、大便乾結、小便黃。舌質紅絳、苔黃膩,脈洪滑數。
2.濕熱蘊結證:
皮膚大片表淺膿皰,有燒灼感。發熱口乾渴,大便秘結。舌質紅苔白。
3.血瘀證:
皮損肥厚,顏色暗紅,經久不退,皮膚乾燥。頭暈眼花,面色晄白,有輕度搔癢或不癢,口乾不欲飲。舌質紫暗或見瘀點、瘀斑,脈澀或細緩。
三、治療
對症下藥:
四、保健補帖
(一)養生食療
1.避免辛辣、燥熱、燒烤、油炸食物,如:辣椒、大蒜、芫荽、老薑、蔥、沙茶醬、茴香、韮菜、肉桂、羊肉、牛肉、龍眼、荔枝、芒果、榴槤、醃漬品、咖啡、咖哩。
2.避免飲酒。
(二)藥方介紹
成份:青黛。
功效:清熱解毒,涼血。根據古籍記載,青黛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消斑,清肝瀉火等作用。現代研究表明應用於乾癬則有抗表皮增生和抗發炎的作用。
主治:外用於乾癬的治療。適合乾癬皮膚病灶表現為紅色斑塊且鱗屑明顯增厚的患者。
成份: 青黛、石膏、滑石、黃柏等。
功效: 收濕止癢,清熱解毒。
主治: 治皮膚病,紅腫癢痛出水者。外用於乾癬的治療。
五、中西醫結合治療,有什麼好處?
乾癬目前被認為是多基因遺傳的疾病,除了表皮細胞代謝增快,約正常人的八倍以上,所以表皮常堆積一層厚厚的鱗屑,也與免疫系統引起的發炎反應有關。 西醫治療乾癬,是依據患者年齡、病灶部位、範圍大小及型態,可使用外用藥膏(包括類固醇及非類固醇如A酸或維生素D衍生物等)、照光治療,或是口服藥治療(包括口服A酸、抗腫瘤藥物、免疫抑制劑、生物製劑等),由於部分藥物的副作用相對較大,因此在治療過程中需要嚴密的追蹤監控。
中醫的治療方向,則以「辨證論治」為依據,針對患者體質不同類型,採用相應的中藥方藥治療。可以從各個方向,調理身體內在功能的紊亂,兼可改善其他相關聯的症狀,但需要根據病症的轉變經常作調整。 因此依病情需要,結合中西藥口服/外用一起治療,標本兼治,截長補短,即可收到互補之效。同時在症狀的緩解期,也可以適當的結合中醫調理來減少日後反覆發作的機會。
【撰文/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 中西醫結合科 詹雅閔醫師】
Copyright © 2025 中亞健康網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