咳嗽
咳嗽是臨床常見的症狀,是肺氣上逆的一種病証,一般認為有聲無痰者為咳,有痰無聲者為嗽,故臨床上常以咳嗽並稱。
一、診斷
中醫認為肺為嬌臟,稍為受到干擾,就會肺氣上逆而咳嗽,影響的原因包括常見的外感咳嗽,可能偏寒或偏熱;或是內傷的咳嗽,例如長期熬夜過勞引起的陰虛咳嗽,因腸胃道功能不佳導致痰濕內生的咳嗽,或是先天體質不佳又反覆外感遺留的氣虛咳嗽等等,咳嗽是許多病症的主要症狀之一,所以其預後常與其原發病症的病情有關。臨床上會注意病患咳嗽的發作時間、節律、性質、聲音及加重的相關因素,同時也會注意痰的色、質、量、味等等來分辨咳嗽的原因。
二、症狀
泛指一般因感冒引起的咳嗽,病程時間短,可能因為感受的邪氣性質而有偏寒或偏熱的表現;若為風寒咳嗽痰白而稀、併有惡寒、發熱頭痛、或有鼻塞流涕、苔薄白、脈偏浮緊;風熱咳嗽則可見咳痰黃稠不爽、口渴咽痛、鼻流濁涕,或有身熱頭痛、不惡寒、苔薄黃、脈浮偏數的表現。
因熱傷肺津、肺失滋養、致氣道乾燥而產生病症,可見於慢性咽炎、慢性咽喉炎患者。好發於長期熬夜工作的三班人員或喜食辛辣燥烈食物的患者;咳嗽的表現常伴隨口乾或咽乾癢,乾咳無痰,夜晚咳嗽明顯,手腳心煩熱,舌尖紅、苔薄黃而少津、脈弦細數等症狀。
因脾陽不振,痰濕內盛,影響肺氣宣降,多見於慢性支氣管炎等。患者症狀常有咳唾白痰量多黏稠、伴隨腹悶噁心感,舌淡、苔白膩,脈滑等痰濁內盛的症狀,此型患者可能先天脾胃氣虛或腎氣不足,所以無法正常代謝身體的水分,導致痰濕內生。
三、治療
對症下藥:
四、保健補帖
(一)養生食療
1.外感咳嗽:
(1) 風熱咳嗽可用桑葉、菊花、杏仁(搗碎)。用清水煮15分鐘,白糖調味,熱飲。此類患者忌溫熱食品,如薑、羊肉、黑糖、核桃,並忌食甜、辣及冰冷食物;(2) 風寒咳嗽可用生薑絲、紫蘇葉(剪碎)、紅糖以滾水沖泡10分鐘,頻頻熱飲。少吃生冷及寒涼食品,如西瓜、蘿蔔、白糖、苦瓜、水梨、蕃茄、椰子及瓜果類水果。
2.陰虛咳嗽:可用糯米或木耳、阿膠 (打碎)、紅糖。先用糯米煮粥,將好時倒入阿膠碎,攪動至完全溶掉,再加紅糖調味,熱服。
3.痰濕咳嗽:以陳皮、薏苡仁、茯苓粉煮粥,溫服;並忌吃甜食,因為甜食容易刺激喉頭,增加腸胃負擔,易再度誘發咳嗽。
(二)藥方介紹
說明:方源出自《醫學心悟》,其曰:「本方溫潤和平,不寒不熱,既無攻擊過當之虞,大有啟門驅賊之勢,是以客邪易散,肺氣安寧。」 藥理上具有抗炎、鎮咳、祛痰、平喘、抗病原微生物及解熱等作用。
成份:桔梗、荊芥、紫菀、百部、白前、甘草、陳皮等
功效:宣利肺氣,疏風止咳。
主治:咳嗽咽癢,咯痰不爽,或微有惡風發熱,舌苔薄白,脈浮緩等症狀,可用於急慢性支氣管炎、上呼吸道感染、或肺結核咳嗽等
【撰文/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 中醫內科】
Copyright © 2025 中亞健康網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