痔瘡

痔瘡

痔瘡可以分為內痔、外痔及兩種混合型,以肛門邊緣1~3cm公分齒狀線作分界,在齒狀線以上是內痔,齒狀線以下稱為外痔, 內外痔同時發生者為混合痔。在中醫稱為痔疾。

一、中醫觀點

以中醫觀點來看,飲食多食重口味辛辣、飲酒,導濕熱內生,蘊結大腸,及長期熬夜久坐或懷孕壓迫,肛門部氣血瘀結,均可導致血脈瘀結而成的痔瘡脫出,若臟腑氣虛時,也易使痔瘡脫出。

二、中醫證型及症狀

  1. 風傷腸絡型:大便帶血,滴血或噴射而出,血色鮮紅。口乾,便秘。
  2. 濕熱下注型:大便帶血,血色鮮紅,量較多,痣核脫出、腫脹疼痛,或糜爛。口乾不欲飲水,口苦,小便深黃。
  3. 脾虛氣陷型:大便帶血,寫色鮮紅或淡紅,肛門墜脹、痣核脫出(須用手推回),病程日久。精神疲累,食量減少,大便軟散。

三、治療

  1. 風傷腸絡型:使用清熱涼血驅風的中藥,例如防風秦艽湯,或是槐花、黃連、生地等。
  2. 濕熱下注型:使用清熱利濕止血的中藥,例如赤小豆當歸散、乙字湯,或是黃連、梔子等。
  3. 脾虛氣陷型:使用健脾益氣的中藥,例如補中益氣湯,或是白朮、黨參等。

四、保健補帖

(一)穴位妙手(針灸處方):

中醫觀點認為如有痔瘡現象主要有大腸濕熱血瘀與脾胃氣虛。可以由「足三里」、「豐隆」、「上巨虛」、「承山」、「委中」五個穴位下針,穴位目的:補脾胃,去大腸濕熱。

(二)養生食療

  • 脾虛氣陷型:

四君藥棗粥,以黨參、茯苓、白朮、甘草、山藥煎煮取湯,入大棗、米熬粥。

(三)藥方介紹

  • 乙字湯

說明: 治療各種痔疾,便祕而常常有少量出血,局部疼痛等。

成份: 當歸 柴胡 黃芩 甘草 升麻 大黃 。

功效: 清熱瀉滯,涼血解毒。

主治: 治療痔核疼痛,痔瘡出血,肛裂,脫肛之初期,婦人陰部癢痛輕者。

【撰文/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 中醫婦科 張尹人醫師】


Copyright © 2024 中亞健康網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