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腸激躁症

大腸激躁症

大腸激躁症是一種胃腸功能障礙性疾病,以解便習慣改變為主要症狀,多有腹痛、腹瀉或便秘或兩者交替出現。診斷標準依照RomeⅢ Criteria:每月至少有三天以上有反覆發作腹部不適或疼痛,且合併下列三種情況中的其中兩種─排便後症狀獲得改善、排便次數的改變、糞便軟硬度的改變。在半年之內有三個月皆有症狀發作即符合。

一、中醫觀點

大腸激躁症歸屬於中醫的"泄瀉”、”腹痛”、”便秘”等範圍,發病受到環境、心理社會因素等影響,患者會因為焦慮、憂鬱、恐慌、睡眠異常及生活壓力而誘發症狀,與中醫的肝氣鬱結有關。

二、中醫證型及症狀

  1. 肝鬱脾虛型:容易受精神刺激或情緒緊張而誘發。瀉前會腹痛、腸鳴,大便呈水瀉狀或粘液便。容易噯氣,食量變少。面色稍黃、容易倦怠。
  2. 食積胃腸型:容易受吃下過多食物而誘發。上腹脹滿,瀉前會腹痛、瀉後痛減,糞便稠粘,味道腐臭。食慾差,噯氣有食物味。
  3. 腎陽虛衰型:長期腹瀉或本身為陽虛體質。天亮前容易會腰腹冷痛、臍周疼痛、腸鳴然後腹瀉,大便多呈水瀉狀或含有未消化的食物。小便清長,腰酸膝軟。

三、治療

  1. 肝鬱脾虛型:使用健脾疏肝的中藥,例如痛瀉要方、逍遙散,或是白朮、柴胡、佛手等。
  2. 食積胃腸型:使用消食導滯的中藥,例如保和丸,或是山楂、神麴、麥芽等。
  3. 腎陽虛衰型:使用溫腎健脾的中藥,例如四神丸,或是補骨脂、肉豆蔻等。

四、保健補帖

(一)穴位妙手(針灸處方):

  1. 肝鬱脾虛型:天樞、足三里、太衝、三陰交、陰陵泉。
  2. 食積胃腸型:天樞、中脘、足三里、巨闕、下巨虛。
  3. 腎陽虛衰型:溫灸天樞、足三里、腎俞、命門。

(二)養生食療

  1. 肝鬱脾虛型:可採玫瑰花薏苡仁茶,將薏苡仁、陳皮、枸杞、紅棗煮熟後,取出藥渣,加入玫瑰花茶即可,可依個人口味加入適量蜂蜜。
  2. 食積胃腸型:飲食需清淡。可採麥神茶,將麥芽、神麴、茯苓煮熟後,取出藥渣即可,可依個人口味加入適量蜂蜜。

(三)藥方介紹

  • 痛瀉要方

說明: 調整肝脾功能,止瀉止痛,緩解精神緊張,同時有治療及預防慢性結腸炎、過敏性腸炎、急性腸炎、神經性腹瀉等病。
成份: 白朮、白芍、陳皮、防風。
功效: 瀉肝健脾止瀉。
主治: 適用於肝強脾弱證。腸鳴,腹痛,泄瀉,腹痛必瀉而得瀉痛減,反覆發作,舌淡苔薄白,脈弦而緩者。

【撰文/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 中醫內科 張家禎醫師】


Copyright © 2025 中亞健康網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