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狀腺功能低下

甲狀腺

甲狀腺是人體最大的內分泌器官並能從血中獲取碘離子以製造荷爾蒙,其所分泌的荷爾蒙(甲狀腺素)廣泛作用於體內各種細胞,可調節多種基因表現、蛋白質合成,影響著正常的細胞功能、細胞分化、人體發育等重要生理過程,更有增強全身各系統之功能,總言之,甲狀腺素擔負著影響人體所有器官功能及調節新陳代謝的重要角色。

甲狀腺功能低下症則是指經臨床診察確診為血中甲狀腺素分泌量較常人低的一種疾病。值得注意的是甲狀腺大小與功能高低沒有對等關係,也就是甲狀腺素分泌低下症也可能發生在甲狀腺明顯腫大的患者身上!

臨床上甲狀腺功能低下症可因甲狀腺本身異常,或因調解甲狀腺功能之腦下垂體、下視丘發生異常所致,前者稱為原發性甲低,後者則為繼發性甲低。原發性甲低常見的原因有以下幾項:自體免疫失序紊亂(橋本氏甲狀腺炎)、醫源性(曾接受甲狀腺切除手術)、藥物(含碘藥物過量)、先天遺傳性甲低等。繼發性甲低則可能因腦下垂體功能減退(腫瘤或曾接受腦下垂體手術/放療)、TSH缺乏或失活、下視丘疾病(腫瘤、損傷等)。甲狀腺通能低下可經由新陳代謝暨內分泌專科醫師安排抽血檢驗甲狀腺功能(TSH、free T4)及甲狀腺自體免疫抗體(AMA,ATA)等檢查並詳細詢問病史以進行確診。

《中醫內科學》一書羅列甲狀腺功能低下症常見的多種症狀及體徵,並依症狀發生頻率由高至低排序,常見的症狀如下:疲乏無力、皮膚乾燥、怕冷、毛髮脫落、注意力難以集中、記憶力差、便祕、體重增加伴隨食慾下降、呼吸困難、月經過多(疾病後期月經稀少或無月經)、感覺異常、聽力減退等。體徵則多見:皮膚乾而粗糙、肢端發涼、面部手足虛胖(黏液性水腫)、瀰漫性脫法、心跳過緩等。新生兒或先天性甲狀腺功能低下孩童則可見發紺、餵養困難、呼吸困難、長骨發展遲緩、呆小(女孩較常見),由於患者表現症狀不一,因此民眾應避免自行診斷,應親至新陳代謝暨內分泌專科接受專業醫師之檢驗與診察。

《中醫內科學》指出甲狀腺功能低下症屬於中醫“虛勞”、“虛損”的範疇,至於甲狀腺功能低下所致的浮腫、小兒發育延遲、心悸因分屬“水腫”、“膚脹” 、“五遲” 、“心悸”等範疇,不於本文論述。

中醫虛勞虛損的主要病機為陽虛氣耗,兼有陰傷血虧或水飲血瘀。其病因可為體質之稟賦不足或脾陽中氣受損,亦可因外感邪氣耗傷中氣及脾陽,導致陽虛氣耗,陽虛則無以生陰,日久則陰傷,氣耗則難以化血而致飲停血瘀之徵,長期下來可致陰陽失衡、病理產物反覆危害,實屬虛實夾雜之證。但甲狀腺功能低下症亦可由甲狀腺功能亢進並經手術治療所致,其病情則多因肝鬱火伏,以致激動肝火,或情志內傷,肝氣鬱結而引發,治療上不可不多作參詳,故建議有上述症狀的患者及早親自就診並詳細交代病史、接受專業中醫師的診察與治療,以免日久成陰陽兩虛、虛實夾雜之證。以下僅根據《中醫內科學》列出三種常見的甲狀腺功能低下證型:

  1. 心脾兩虛型:患者多有肢倦神疲、面色少華、皮膚乾燥、飲食無味、多夢易醒、健忘心悸、頭暈目眩、月經量少或閉經的現象,舌淡苔薄、脈細弱亦常見。治療時可選用歸脾湯加味以補養心脾、溫補脾腎、固衝止血。
  2. 氣血虧虛、氣滯血瘀型:這類患者較常有心慌氣短、神疲乏力、月經延遲、量少色紫有血塊、勞動汗易出、大便或溏或乾、面色少華等表徵,亦常見舌胖色淡、脈細濡。治療上可用補中益氣湯加減以補益氣血、理氣散結。
  3. 陰陽兩虛型:這類患者有較明顯畏寒、蜷臥、腰膝痠冷的表現,小便常見清償或是遺尿,大便多屬乾結,口乾咽早明顯但喜熱飲,或伴有暈眩耳鳴、視物模糊,男子可能有陽痿、遺精滑精,女子可有不孕、帶下量多等症狀,舌脈則常為舌體胖大苔薄白、尺脈弱。治療上宜用金匱腎氣丸以溫腎滋陰、調補陰陽。
在日常的保養上,由於甲狀腺病變是甲狀腺功能低下之主因,若有其他慢性疾病者,應積極接受治療,此外,應適量補充攝取碘化鹽,台灣市面上可購得的食鹽皆經碘化,故在飲食上只要適量酌加食鹽即可、切勿過量。平日宜保持心情舒暢及規律運動的習慣,照護罹患本病之年長患者時更應鼓勵深化樂觀精神,並於生活與周遭尋找樂趣,最好覓得興趣相投之朋友,時常相約出遊聚餐、散步賞花以常保舒暢愉悅的心情與日常活動。

建議平日自覺有甲狀腺功能低下相關症狀的患者,由於本病於臨床上患者表現之症狀不一,因此民眾應避免進行自我診斷,最好親至新陳代謝暨內分泌專科接受專業醫師之檢驗與診察,確診後除應規律服藥、就診追蹤之外,並可選擇中西醫合併療程、至本院中醫部接受中醫內分泌科的個別評估與治療,以結合中西醫之專長達標本兼治、緩解多方面的不適之效。

【撰文/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 中醫內科】


Copyright © 2024 中亞健康網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