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位性皮膚炎
異位性皮膚炎又稱過敏性皮膚炎,以中醫觀點論述又稱名:「濕毒瘡」、「浸淫瘡」、「四彎風」、「風癬」。
一、診斷
以中醫觀點來看,因為認為「肺主皮毛」,故皮膚的疾病也會由肺部論治,因此針對異位性皮膚炎體質會合併有多種症狀,以中醫觀點會將肺部與皮膚有關、脾常不足或飲食不節有關,常會將這些器官視為一體,一併治療。因濕熱內生,又感受風濕熱邪,蘊積肌膚而成,受到濕熱影響,病程長,反覆發作,難以治癒。
二、證型
三、治療
對症下藥:
四、保健補帖
(一)穴位妙手(針灸處方)
中醫觀點認為如有皮膚搔癢現象主要視心火或肝火上升,須先排除體內血熱和躁熱。搭配針灸及穴位按摩會有調節,並幫助體內排毒的功效。
(二)養生食療
(三)藥方介紹
說明:著名清代名醫王孟英發明的處方原用於治濕溫時疫。長期服用有調整腸胃功能也可增強消化機能,並有明顯保肝、利膽及利尿作用;同時有解熱、抗炎、抑菌及抗流行性感冒病毒等作用。
成份:滑石、茵陳、黃芩、石菖蒲、藿香、白豆蔻 等
功效:清熱解毒,利濕化濁。
主治:適用於傷寒、蕁麻疹、皮膚瘙癢症、急性胃腸炎、咽喉炎、傳染性急性黃疸肝炎等濕熱症狀。
【撰文/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 中醫兒科 范芝瑜醫師】
Copyright © 2025 中亞健康網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