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調理體質 冬天不再冷冰冰

撰文/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 中醫內科

入冬之後,本屬虛寒體質(俗稱冷底)的人,身體狀況的變化可能最為明顯。例如,即使待在室內也總覺得身子冷冰冰,似乎衣服穿再多都不會暖和,晚上常常手腳冷到睡不著,甚至睡到半夜小腿還會抽筋,或是因為皮膚乾癢而影響睡眠。夜晚如此難熬,白天也不好過,早上剛起床就鼻子癢,接著開始打噴嚏、鼻塞、流鼻水,出門一定要戴上帽子保暖,否則一吹到冷風就鬧頭痛。

冬天對於一些慢性病人來說,更是不利。有心血管相關疾病的患者在冬天可能經常會胸悶、胸痛;平常就容易反覆咳嗽的患者,每到冬天必咳,甚至伴隨氣喘發作;還有很多人明明沒喝多少水,但天一冷就一直想小便,進了廁所,尿量又不多;有些患者則發現自己每到冬天就全身筋骨痠痛,即使吃了止痛藥也未必緩解,整天疲倦嗜睡,無精打采,似乎怎麼睡也睡不飽;要不然就是怕冷又不容易流汗,只要稍微曬過太陽,便出現頭重、全身不適等宛若中暑一般的感覺。

好好調理體質 冬天不再冷冰冰

虛寒體質者過去以老人家、婦女及慢性病患居多,但是平常冷飲不離手的年輕人,現在也越來越常見。建議大家趁早藉由選擇適當飲食、中藥調理、針灸和運動來改善體質,否則一到冬天就冷成病貓,可會失去不少生活的樂趣喔!

體質虛寒是陽氣不足所致

中醫理論認為,「氣」是人體功能的展現,其來源主要藉由「陰陽化氣」,就像燒開水一樣,鍋子裡要有足夠的「陰」(就像水),鍋子外要有足夠的「陽」(如火或溫度),這樣一來,才能產生水蒸氣(氣化),從而讓人體功能正常展現。另外,「血」是氣、陰、陽等的傳導介質,所以要有足夠的血才可將上述功能展現於身體各處。

既然人體溫度是陽氣的展現,體質虛寒者(即所謂「冷底體質」)主要就是陽不足,而陽除了源自於先天父母給予我們的之外(又稱腎陽,類似先天體質,會隨年紀增大而減弱),還有後天從食物中攝取的營養運化而來(又稱脾陽,類似消化吸收功能),再經由衛氣的作用來達到體內外的協調(包括溫度的協調),意即「衛氣源於下焦,滋養於中焦,開發於上焦」。所以,虛寒患者在調理體質的過程中,一定要特別注意先天體質和後天消化功能這兩個部分。

中醫藥調理可以改善症狀

由此可知,虛寒體質者是因為陽氣不足而容易怕冷,如果遇到寒冬,症狀會更加明顯。而且,陽氣不足所產生的症狀在全身都可能表現,例如前述的手腳冰冷、抽筋、皮膚乾癢、鼻水作嚏、頭痛、胸痛、咳嗽、氣喘、頻尿、筋骨痠痛、疲倦、容易中暑等,此時可考慮根據個人體質酌以中藥調理。

如果症狀是怕冷、肢冷、身倦、頭暈、口不乾、舌色淡白、舌津口水多,兼有大便軟散不易成形者,宜健脾益氣,常用方藥如香砂六君子湯;兼有腰痠腿軟、頻尿者,宜補腎溫陽,方藥如濟生腎氣丸;兼有面色蒼白、心悸者,宜養血活血,方藥如四物湯、歸脾湯,若同時心悸、足腫嚴重者,可再考慮真武湯或高麗參等補益心陽;常覺身體(尤其是腹部以下)有下墜感而身倦者,可考慮服用補中益氣湯。

錯誤的進補常會加重不適

常見的十全大補湯或八珍湯,適合一般體質虛寒者在不口渴的情況下做為冬令藥膳食補之用,但若發現服用後變得容易口渴或有口破、胸悶、難眠、便祕、煩躁等反應,表示已有上火的現象,此時應停止服用。

此外,寒證的辨證有時較為複雜,甚至有些是因為熱而造成寒的假象,例如真熱假寒、上熱下寒、外熱裡寒都有可能,臨床上僅僅從手腳冰冷來判斷虛寒體質常常會出現誤判,導致患者在進補後反而更不舒服,所以還是經由中醫師望聞問切診斷之後,再作調理較為合適。

有鑑於此,本院中醫部研發真空藥液包「活力元氣湯」,由黨參、黃耆、當歸、熟地、枸杞、大棗等16種藥材煎煮而成,適合大部分體質虛寒的患者作為平日調理之用,可以直接加熱服用,也可搭配排骨、雞肉或素料等食材,煮成藥膳鍋來冬令進補。常服此湯,虛寒體質者多能快速達到氣血雙補、平衡陰陽的效果。

痰濕體質者也會怕冷易倦

必須提醒大家的是,台灣地處濕度較高的海島型氣候,冷飲店四處林立,有些患者是因為長期飲冷而產生痰濕型的體質,時日一久,陽氣的展現受阻,也會漸漸變得怕冷和容易疲倦。

中醫理論認為濕性重濁,主要表現為身倦身重感而嗜睡,活動之後又會覺得精神比較好,伴隨的症狀可能有咽喉常有痰梗感、大便軟散不成形、脘胃痞悶、食慾差、口黏、口乾欲飲但飲不多、婦女白帶偏多而稀、舌苔膩而津多等。要改善痰濕體質,除了溫補陽氣之外,祛除濕邪更不可忽視,必須減少冷飲及生冷瓜果的攝取。

給虛寒體質者的叮嚀

● 飲食內容:可適度增加薑、蒜、辣椒等辛香調味料的攝取,要盡量避開水分較多的瓜果、梨、柚等寒涼食物及冰冷飲品,其餘營養力求均衡即可。

● 適度運動:除了注意保暖之外,藉由運動或氣功導引,使適度流汗,有助於新陳代謝,更可進一步改善怕冷、四肢冰冷的問題。但在運動流汗後要特別注意避免直接吹風,以免風邪感冒上身。

● 穴位按摩或針灸:可選取頭部的百會穴,上肢的合谷穴、曲池穴,下肢的足三里、陽陵泉、太衝穴、三陰交等。這些穴位對於虛寒體質者在益氣、溫陽、養血等方面都有一定的療效,可常做適度按摩。另外,也可選取腹部的五柱穴,以艾條灸或按摩,對於脾胃虛寒、常常腹瀉或消化吸收功能較差的患者最為適合。五柱穴:胸骨下端與肚臍的中點為中脘穴,距離中脘穴的上、下、左、右各2寸處(約3個指頭寬),即巨闕穴、下脘穴、梁門穴(左右各一)。

● 善用中藥調理:雖然體質虛寒者在冬季較容易出現相關症狀,但在夏季遇到溫差變化時(如:進出冷氣房)也會發作,如果平時就能藉由中醫藥做好體質調理,症狀發作頻率可望減緩,甚至不再復發。

資料來源 : 中國醫訊第125期


Copyright © 2024 中亞健康網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