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邊性顏面神經麻痺
在古代,顏面神經麻痺稱為「面癱」
一、診斷
顏面神經麻痺分為中樞性和周邊性,若顏面神經核(第7對腦神經)以上部位受損,屬中樞性(圖1),患者僅臉下半部麻痺,無法做露齒、吹口哨、鼓氣等動作,仍可以皺前額、皺眉頭、閉眼。若顏面神經核以下部位受損,屬周邊性(圖2),整個半邊臉完全麻痺,無法做大部分臉部動作。
![]() |
![]() |
▲圖1(照片提供/廖先胤) ▲圖2(照片提供/廖先胤)
二、症狀
「面癱」主要有以下類型:「風寒外襲」、「風熱阻絡」、「痰瘀阻絡」、「氣虛血瘀」。
三、治療
中醫師綜合問診,察看舌頭、全身外觀,配合把脈,區分體質,依個別不同情況,可替患者針灸或開立合適的中藥處方。針灸常選用足陽明胃經(臉部主要經絡),穴位常見有陽白、攢竹、太陽、下關、翳風、地倉、頰車、合谷;可配合電針、遠紅外線氣功機、按摩(圖3)。最近韓國流行針灸美容,其原理為,依照臉部肌肉的走向,施行針灸,此技術亦可應用在顏面神經麻痺的患者。
▲圖3(照片提供/廖先胤) 中藥常用處方:
四、保健補帖
五、什麼情況,宜優先向西醫求診?
中樞性顏面神經麻痺多因腦梗塞、腦出血、腦腫瘤造成,常合併對側肢無力、感覺麻木、說話口齒不清、吞嚥困難,屬神經科急症,必須做大腦影像檢查,探查原因及位置,建議速至西醫檢查。
【撰文/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 中醫針灸科 廖先胤醫師】
Copyright © 2025 中亞健康網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