憂鬱症
情志包含怒、喜、思、悲、恐,分別與五臟相對應,在中醫的整體思維中,喜和心相關、怒和肝相關、思和脾相關、悲和肺相關、恐和腎相關。情志的變化則為五臟發生變化的結果,因此當情志失調影響五臟精氣而產生氣血痰火瘀的病理變化,也就是中醫所說的「五志過極皆化火」的理論。
《素問舉痛論》曰:「百病生於氣也,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寒則氣收,炅則氣泄,驚則氣亂,勞則氣耗,思則氣結。」《靈樞本神》曰:「憂愁者,氣閉塞而不行。」肝主一身契氣機的疏泄,疏泄功能正常,則氣機調暢,氣血調和,情志活動功能正常,因此當情志失調導致氣機鬱滯時則可導致此疾病的發生。
《素問九針論》曰:「形樂志苦,病生於脈,治之以灸刺。」針灸的治療方法有其獨特的作用,透過針刺可以疏通經脈、活血化瘀,而灸法利用艾葉氣味芳香、其性溫熱而使熱力通過肌表而達到溫經、通絡、行氣解鬱的功能。
心神不寧者,常可見心悸、胸悶、失眠、記憶力降低等症狀,穴位的選擇以心經、心包經穴位為主,心藏神,神門為心經原穴,是手少陰心經原氣留止的重要穴位,內關為心包經絡穴,可治療長期慢性的疾病,原絡穴合用可調理心神、安神定志。再加以提神醒腦穴位,取督脈上百會、印堂兩穴。督脈上脊屬腎入絡腦,腦為元神之府,為人體陽脈之海,總督一身陽氣,統領諸經,聯繫五臟六腑,進而調整全身臟腑及情志病變。
《丹溪心法 六鬱》曰:「氣血沖和,萬病不生,一有拂鬱,諸病生焉。故人身諸病,多生於鬱。」利用針灸的治療方式,疏通經脈,調理一身之氣機,氣血調合,使身體達到一個平衡的狀態,五臟經氣活動正常,則情志變化穩定。
Copyright © 2025 中亞健康網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