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癲癇」俗稱「羊癲瘋」
「癲癇」跟「頭痛」一樣,只不過是一種症狀罷了。真正的原因是腦部神經細胞過度活躍(即漏電)而引起的臨床表現,就像電線走火,突然間走錯了電而起火花,來些不該放電的現象,致使腦部電位混亂。
癲癇的原因
-
腦部有某種病變或傷害存在
-
腦部先天發育障礙或畸型
-
全身代謝障礙
-
部份特異體質
易誘發因素
發燒、喝酒、月經前後、睡眠不足、餓得太厲害、服用某些感冒藥或抗精神病藥等。
發作型態分類
-
局部性癲癇又分為:
-
單純性局部發作
-
複合性局部發作
-
全面大發作
-
無法分類的發作
臨床症狀
-
大發作(全身痙攣或抽搐):不預期的喪失意識、倒地、手腳僵硬、牙關緊閉、口吐白沬、肢體抽筋,有時伴有大小便失禁。一次發作的時間約1~3分。
-
典型失神型小發作:常發生在小孩子,偶而發生在大人,會數秒鐘的瞪眼、失神呆呆的或說話會停止,好像與外界暫時失聯,每次發作約10~30秒。
治療
急處理方式
-
大發作時:
-
維持病人呼吸道的通暢
-
保護病人的頭部
-
拿掉病人身上會造成約束的東西
-
當病人牙關緊閉時,請勿強行撬開病人的牙關,以免牙齒脫落阻塞呼吸道。
-
請勿於病人身上強行約束,放壓舌板不是絕對必要,如要放請由嘴角小心放在兩側大臼齒間。
-
留意觀察病人發作情形,詳加記錄。
-
若發作時間太長或呈現癲癇重積狀態就需送醫院。
-
若只是失神發作,則不需特別處理,只要小心病人的安全,同時記錄發作狀況,在下次就診時告知醫師調整用藥即可。
注意事項
-
幫助病童去認識癲癇症。
-
瞭解規律服藥的重要性,應儘量避免合併使用其他藥物。
-
避免過多刺激性飲料。
-
避免參予有危險性的活動。
-
讓其所有朋友、老師均解孩子正在接受藥物治療,也該隨身攜帶藥物卡
癲癇治療
癲癇發作(seizure) 是腦部的不正常放電(discharge) 所產生的感覺或運動上的異常,不需經由外力的反覆發作(repeated seizures) 則稱為癲癇(epilepsy)。癲癇分類複雜,常令人攪不清楚,最簡單的是將癲癇發作(seizure) 分為三大類:全般性發作(generalized seizure)、部份性發作(partial seizure)、和無法分類者(unclassified epilepticseizures)。 全般性發作就是像一座山突然整個起火;而部份性發作就像是最先只有山的一小部份著火,而後逐漸蔓延至整座山,就似成語「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般。癲癇發作,常充滿著震撼性和戲劇性,但對家屬而言是很可怕的事情,從未見過的人碰到時,多會被嚇得臉色蒼白、手足無措,其實只要處理得當,它也沒什麼好怕。
家長在癲癇發作時如何應變
癲癇發作時要牢記「僅需保護病人」原則,發作完患者自會逐漸甦醒,不必每次都送急診,除非發作接二連三,或一次發作完未醒立即又一次發作,此時稱為「癲癇重積狀態」(status epilepticus)。事實上,因癲癇發作而死亡的情形很少。
因癲癇發作本身而死亡的直接原因
-
正好病人同時有其他重大疾病,例如心律不整或癌症末期等。
-
癲癇重積狀態,亦即癲癇發作反覆一次接著一次不停,因而導致腦缺氧或電解質不平衡引發心衰竭。
其他可能因癲癇發作導致死亡或傷害之間接原因
-
病人正在駕駛各種交通工具,例如開車或騎摩托車,因癲癇發作導致意外。
-
病人正在游泳或泡澡,因癲癇發作導致溺水。
-
病人正在從事高危險性運動,例如爬竿或攀岩,因癲癇發作導致嚴重摔傷。
-
病人正在從事烹飪,因癲癇發作導致嚴重燙傷。
-
病人正在行走中,例如過馬路時因癲癇發作神智迷糊導致被車撞傷,或上下樓梯時,因癲癇發作而嚴重摔傷。
-
病人癲癇發作摔倒時,頭部恰好撞到硬物或尖銳物品,導致嚴重頭傷。
-
病人癲癇恰好在進食後,發作時嘔吐,導致氣管阻塞而窒息。
-
病人癲癇大發作時,不當的處理,例如強塞物品到口中,導致氣管阻塞而窒息。
癲癇病人大發作時的緊急處理
-
保護病人的頭部,且移開易造成傷害的傢俱或物件,以防止病人意外發生。
-
拿掉病人身上會造成約束的東西,如眼鏡、領帶、緊身內衣並解開衣領。
-
協助病人採取左側臥,以保持呼吸道通暢並取下假牙。
-
當病人牙關緊閉時,請勿強行撬開病人的牙關,以免牙齒脫落,阻塞呼吸道。
-
請勿於病人身上強行約束,以免造成傷害或抗拒。放壓舌板不是絕對必要,如要放請小心放好在臼齒間。
-
在病人未完全清醒前,請勿餵食或服藥,也不要試圖中止他發作,並請留意觀察病人發作情形,詳加記錄。
-
若發作時間太長(持續超過10分鐘),或短時間內頻繁發作(30分鐘內發作3次以上)或呈現癲癇重積狀態,就需送醫急救。
服用藥物注意事項
-
用藥愈少愈好,最好只用一種藥(monotherapy)。
-
服用抗癲癇藥物,有些初期可能會有想睡或噁心的現象,不過這些藥物的給予都是從很小的劑量開始,逐漸增加,所以服用一段時間、身體適應後,血中濃度達一定時,這些現象都可以獲得改善。
-
服用初期需觀察有無副作用,尤其是過敏。每一種抗癲藥均有副作用,但只要使用得當則非常安全。一般常見之副作用分3 種:
-
過敏 每一種抗癲藥均可能有皮膚紅疹、搔癢、眼結膜紅腫、喉嚨腫痛,嚴重時可導致壞死性皮包膚炎。較特殊者則有肝炎與胰臟炎。當服用藥物後發生過敏時,此時應暫停服藥,並立即就醫。有些藥物過敏可能在一到二個月後才發生,所以病人服藥後,須留心觀察。
-
與劑量多寡有關,劑量愈大愈嚴重者(dose-related side effect) 頭昏、嗜睡、噁心、嘔吐( 每一種抗癲藥過量時均可能有)。劑量減少即可改善。當嚴重中毒時,可致昏迷或死亡。
-
與劑量多寡無關,只要吃藥就有者(non dose-related side effect) 胃口好、體重增加,毛髮增生、牙齦肥厚、長青春痘、手抖。通常症狀輕微,對生活影響不大。
-
切勿忘記服藥,偶而一次( 一年一次) 還可以接受,常常忘記,可能使血中藥物濃度下降,降低治療效果或導致復發,甚至發生癲癇重積狀態。
-
按時且有規律服藥,抗癲癇藥物很少會傷胃,即使空腹也可以吃藥。如已有胃潰瘍,則服用胃藥時,最好與抗癲癇藥物相隔2 小時。
-
自行調藥有些會有副作用發生,而致癲癇控制不理想,所以藥量的調整必須在神經專科醫師指導下依據血中藥物濃度及發作次數評估後行之。
-
應避免與牛奶、飯一起服用,相互須相隔二小時以上。( 因為有些藥會降低吸收效果,以致降低血中抗癲癇藥物濃度)。服用抗癲癇藥物時,應避免與其他藥物( 如胃藥、感冒藥、重鎮靜劑) 一起服用。
-
抗癲癇藥物需達公認之「血中有效治療濃度」(serum therapeuticrange)。懷疑藥量不夠( 雖已在吃藥控制但仍會發作) 或過量( 步履不穩似酒醉般、頭暈、噁心、嘔吐、嗜睡) 時,隨時抽血測血中藥物濃度。
-
不迷信偏方及一些祖傳祕方或服用藥物成分不明的成藥,因為往往會造成副作用而不自知。
【資料來源: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 衛教健康分享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