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小兒腸套疊

小兒腸套疊

在小兒門診或急診,經常會看到因陣發性哭鬧或腹痛而就醫的幼兒,此時診斷最重要的是先排除腸套疊的可能性。

腸套疊 ( Intussusception )是小兒常見的腹部急症之一。顧名思義,腸套疊是指一段腸子被推擠到另一段腸子裡面,可以是大腸套入大腸、小腸套入大腸、小腸套入小腸,或甚至是小腸套入小腸後再套入大腸的「連環套」,其中又以位於右下腹部盲腸附近的小腸套大腸較為常見,後果自然就是腸阻塞。

腸阻塞嚴重時,由於套疊的腸壁血液循環被干擾,靜脈及淋巴液回流受阻,淋巴液外滲,造成腸壁組織壓力升高,阻斷了整個腸壁的血液供應,將導致腸壁壞死,此時必須進行腸道切除,故能否早期診斷至關重要。

腸子為何會套來套去?

雖然醫界至今仍不清楚腸套疊真正的致病因素,然因其好發於春夏季節交接和初冬時期,此時正是胃腸炎盛行的時候,所以有相關研究認為和腺病毒腸道感染有相當大的關連。另有5-10%的病例,腸子被發現有解剖學上的異常,如小腸長美克式憩室、息肉,淋巴瘤等。此外,過敏性紫斑症也常會合併腸套疊。

典型的腸套疊好發於1歲以前,以5-10個月大的嬰兒最多,這個階段的病因多半不明;至於新生兒或年紀較大的幼兒發生腸套疊,多因解剖學上的異常所致,而男嬰的發生機率較女嬰多。

腹痛又嘔吐就要小心了!

腸套疊的主要症狀有三,即腹痛、嘔吐及解血便。腹痛的特徵是突發且呈週期性,大約每隔15-20分鐘發作1次,病兒會哭鬧不止、臉色蒼白流汗、兩腳蜷縮至腹部,幾分鐘後腹痛消失即恢復平靜或倦怠嗜睡。第2個症狀是嘔吐,初期是一般的嘔吐物,但後來可能演變成含膽汁的嘔吐。最後是解血便,血便是由腸黏膜出血和腸黏液混合而成,看起來很像草苺果醬。近年來,腸套疊多能獲得早期診斷,因此「草苺果醬血便」已較為少見。

必須注意的是,並非每個病人都會出現上述典型症狀,有的病人只是顯得不安焦慮與身體不適,剛開始家長並不在意,求診時亦多被認為是腸胃炎、腹脹或便祕所引起。

拖延就醫可能引發腹膜炎

在身體檢查時,醫師可能會在腸套疊病童的腹部摸到香腸樣的塊狀物,這個部位通常是在右上腹部肝臟下緣或右下腹部;做肛診時,有時手套上也會沾著血便。若腸套疊時間拖延較久,腸道組織缺血,黏膜糜爛壞死出血(血便),最後導致腸壁破裂穿孔而引發腹膜炎,此時會有腹脹、腹部壓痛及腹肌僵直的症狀;若發炎感染擴散至全身,會造成敗血症休克,病童將呈現虛弱、心跳變快、發燒、腹脹甚至血壓下降等現象。

腹部超音波檢查應用於腸套疊的診斷,既快速又無侵犯性,診斷率也高,其診斷的準確率高達約90-100%。其診斷要點為:1.腹部發現一段像靶子狀( target-like )的圖形,2.腸尾端發現一個圈餅 (doughnut-like)的圖形,3.target 圖形的外環厚度大於0.6公分,4.上述圖形為持續性,意即沒有腸蠕動發生。

至於腹部X光檢查,腸套疊初期的腹部X光檢查大多正常,到了晚期,病人有腸阻塞的現象,腹部X光會隱約發現右上腹部或右下腹部有一質塊影像 (mass shadow),且左邊大腸氣較為減少。

治療成功後仍應慎防復發

一旦診斷是腸套疊,應立即施行支持療法,包括禁食、給予靜脈輸液、改善脫水狀況。若懷疑已有腹膜炎,應給予抗生素。若病人無休克或腹膜炎的跡象,可先嘗試作鋇劑或食鹽水灌腸回復術。

不過,有些情形並不適用灌腸回復術,像是病人已有腹膜炎的症狀,或是發病時間太久且有全身明顯不穩定狀況等,就應改採開刀治療。另外,灌腸回復術失敗時,也必須立即開刀治療。懷疑腸道有導引點(leading point)或多次再犯者,皆可考慮開刀治療。

灌腸回復術治療成功後,復發率約為10%,而手術做徒手復位的復發率約為2-5%,若手術時有切除腸子者則很少復發。因為有復發的可能,所以必須對家長加強衛教,病童出院後若再出現間歇性哭鬧,務必儘速回醫院檢查。

總之,只要家長提高警覺,孩子一有疑似腸套疊的症狀便立即送醫,及時的診斷與治療將可大大減輕腸套疊的威脅,得到良好預後。

小兒腸套疊

Currant Jelly Stool(草莓醬血便)

小兒腸套疊

超音波出現似標靶影像

小兒腸套疊

下消化道攝影出現升結腸顯影劑無法通過,乃是腸套疊阻塞部位。

【撰文/中國醫藥大學兒童醫院 小兒腸胃科 吳淑芬醫師】


Copyright © 2024 中亞健康網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