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高血壓

兒童高血壓

兒童高血壓不若成人常見,容易被忽略,盛行率約1~3%,常見的成因也與成人不同。高血壓可以沒有症狀,也可能有很多不具有特異性的症狀,包括頭暈、頭痛、視力模糊、厭食嘔吐等,嚴重時可能造成癲癇發作、腎衰竭、高血壓腦病變及心血管問題。大部份是在常規的身體檢查時發現,或是在檢查其他疾病時意外發現的。 兒童的正常血壓值與成人不同,且隨著年齡增長血壓正常值才會慢慢趨近成人數值,根據國內的統計研究(表一),兩歲以下血壓平均值為95/55 mmHg,3~6 歲為 100/65 mmHg,7~10 歲為105/70mmHg,11~15 歲為115/70 mmHg。大於正常值範圍的第90~95 個百分位定義或>120/80mmHg為高血壓前期(prehypertension),而大於第95 個百分位(或高於平均值兩個標準差)則定義為高血壓。

  平均值 Mean(mmHg) 平均值+兩個標準差(Mean+2SD)(mmHg)
年齡(Age) 收縮壓(Systolic) 舒張壓(Diastolic) 收縮壓(Systolic) 舒張壓(Diastolic)
0~2 95 55 110 65
3~6 100 65 120 70
7~10 105 70 130 75
11~15 115 70 140 80

摘錄自1999 年兒科醫學會雜誌

高血壓分為原發性及續發性,原發性高血壓又稱為本態性高血壓(Primary or Essential Hypertension )通常是找不到原因的,在成人的高血壓中約佔25%,但在兒童10 歲以下本態性高血壓不常見;一直要到12~18 歲才會慢慢出現而逐漸趨近成人的情形。 但是兒童時期高血壓大部份是續發性高血壓(Secondary Hypertension)也就是說是找的到原發原因的(underlying disease)。根據國內的研究,兒童續發性高血壓的原因(圖一)有61.8% 是腎實質病變引起的,21.3% 是血管疾病,5.1% 是腎血管性高血壓,5.9% 是腫瘤造成的;若再細分為不同年齡,則5 歲以下以先天性主動脈弓狹窄為主,5~10 歲以腎炎、腎病症侯群為主,10 歲以上除腎炎外,還有腎血管性高血壓、腎衰竭及內分泌疾病。

要成功的治療高血壓,除以降血壓藥物之外,還要找出潛在的原因加以矯正治療,才能有效預防長期併發症。 根據研究,高血壓是慢性腎病的危險因子及加重因子,不管是任何原因的高血壓都會造成腎臟負擔,造成慢性腎損傷也會加重原有的腎病,因此在腎臟病的防治上,血壓的監測及控制是很重要的。另外,越來越多的胖孩子也都是高血壓及慢性腎病的危險群,他們容易合併代謝症候群,長期而言不只是腎病,心血管疾病及腦血管疾病的風險都增加!在身體檢查上,有一些警訊及線索可以幫助我們察覺高血壓及診斷造成高血壓原因,例如:

  • 肥胖
  • 蒼白、水腫、生長遲緩…,有可能與腎衰竭有關
  • 月亮臉、水牛肩、多毛、中心性肥胖(truncal obesity)、皮膚橫紋(striae)…,有可能與庫欣氏症候群(Cushing syndrome)有關
  • 咖啡斑、神經瘤,有可能與神經纖維瘤病(Neurofibromatosis)、嗜鉻細胞瘤(Pheochromocytoma) 有關
  • 蒼白、潮紅(flushing)、出汗(sweating),有可能與嗜鉻細胞瘤有關
  • 凸眼、正中頸部腫塊、心跳快,有可能與甲狀腺亢進有關
  • 心雜音或血管雜音(bruit),可能與心臟病或動脈病變有關
  • 腹部腫塊,可能是水腎、多囊腎嗜鉻細胞瘤、神經母細胞瘤、威母氏腫瘤(Wilms tumor)…
  • 生殖器異常,無法區分男女時,可能與先天性腎上腺增生有關
測量血壓的方式有幾種,皆須使用壓脈帶(cuff)壓迫肢體的動脈使血流中斷流通後,逐漸放氣,血流恢復流通時,藉由其撞擊血管會產生搏動的聲音或振動來判讀血壓,選擇適當的壓脈帶是重要的,適當的大小應能涵蓋上臂或小腿的三分之二,太小的壓脈帶易量出較高的血壓值,而太大的壓脈帶易量出偏低的血壓。測量前應安靜休息10 ~ 20 分鐘,運動、興奮、哭鬧、掙扎都會讓血壓較基礎值高40~50 mmHg。一般高血壓的判定,應該有不同時間,至少三次在平靜的情況下進行測量。 預防及治療高血壓必須從兒童時期就開始著手,建議三歲以上,每年至少測一次血壓,若發現高血壓就必須密切觀察血壓的變化,若持續高血壓則必須到兒科門診作進一步的檢查。早期診斷及早期治療,是防治兒童高血壓的根本之道。

【撰文/中國醫藥大學兒童醫院 兒童急診暨兒童腎臟科 李佳盈醫師】
資料來源 : 兒童醫院院訊


Copyright © 2024 中亞健康網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