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生活欲振乏力,化解憂鬱症的迷思
精神疾病是很複雜的,當前全世界的治療趨勢都是朝向結合藥物和非藥物的整合性治療,然而臺灣受到健保制度的限制,仍大多集中在藥物治療,因此常常無法提供患者令人滿意的治療成果。
就以衛生福利部的心理健康預算來說,每人每年平均僅22元,只有全球(無論先進或落後國家)人均費用的一半。而以健保占率來看,台灣精神醫療的分配額度僅占健保分配額度的3%,非但遠不及英國占國家健康預算的10%,相較於美國的落差更大。由此可見,國人心理健康問題處於長期被忽視的狀態。
憂鬱症患者多未接受適當治療
儘管憂鬱症有相當高的盛行率和死亡率,對患者及家屬造成巨大的身心傷害,令人意外的是,接受適當治療的患者竟然少於1/10。憂鬱症很少獲得正確診斷及治療的原因分析如下:
面對憂鬱症常有的9個迷思
憂鬱症病理診斷的「迷思」包括:
精神病被汙名化易使患者排斥治療
醫學有其極限,精神醫學尤然!醫師應根據目前最好的方式來照顧患者,視病猶親,面對未知更要謙卑。社會大眾若因對醫學的無知或偏見而大肆「質疑和反對」醫學,或是有心人士利用醫學局限和病家無助來「抹黑」醫學以謀得私利,造成民眾「拒醫、懼醫、仇醫」,將會直接對患者和家屬造成巨大傷害。
近些年來,常有民意代表、藝人、醫師及宗教、人道、人權等狂熱份子,由於對醫學的偏執或誤解,而利用其高知名度大談「反精神醫療、反疫苗、反化療」,致使民眾「拒醫、懼醫、仇醫」。也有媒體慣用「煽情、嗜血」的戲劇效果,間接汙名化精神病,以致一些應該治療也可以治療的患者排斥治療、恐懼治療、延誤治療,影響之深,難以想像。
國人應以正確的態度面對憂鬱症
雖然我們可以理解,這些後遺症都是講求「言論自由」的社會所付出的必要代價,只是這些代價並不是由媒體和反精神醫學人士來承擔,而是由不幸的患者和弱勢的家屬來承受。
希望媒體對精神醫學能有更多中立、理性而專業的討論,停止消費因憂鬱症而引發的悲劇事件,讓大眾面對憂鬱症時具有更正確的態度,如此對社會將可產生穩定的力量。
【撰文/中國醫藥大學醫學院副院長、精神醫學部一般精神科主任 蘇冠賓】
資料來源:中國醫訊(編輯部整理)
Copyright © 2025 中亞健康網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