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溫罩頂 慎防熱急症
熱急症是環境造成死亡的最常見原因。一般而言,熱急症好發於夏天,尤其在熱帶地區或是有熱浪來襲的國家,熱急症的發生率會更高。臺灣地處亞熱帶,傳統型中暑過去較為少見,但近年來由於氣候變遷,盛夏氣溫不斷飆高,人們若長時間在戶外高溫下工作或活動,包括從事農務、營造、道路工程及電線桿維修等作業的勞工朋友,就有可能引發熱急症。
熱急症有程度之分,包括症狀輕微的熱壓力症、熱暈厥、熱痙攣、熱衰竭,以及症狀嚴重的中暑。症狀輕重雖與環境氣溫有關,但患者年齡及原有的健康問題也是影響因素之一。
所謂熱壓力症是指高溫令人感到不適和疲倦,但中心體溫卻極少會上升,其因在於熱壓力症發生時,患者的心輸出量會增加並把血液輸送至周邊血管,達到散熱的效果。不過如果患者本身有脫水的情形和心血管方面的疾病,或是正在服用一些會導致血管收縮的藥物,身體的散熱功能降低,就會加重熱壓力症的程度,最後有可能演變為熱衰竭或中暑。
熱痙攣是身體出現不自主的骨骼肌收縮,因而造成肌肉疼痛,好發於大腿與肩部,主因是大量流汗以致身體肌肉電解質缺乏。當水土不服或從事不適應的工作時,發生熱痙攣的機率更高。
傳統型中暑
最重要的危險因子即為環境溫度,常發生在溫度上升的時候,當暴露於高溫與高濕度的環境中,本身又缺乏適應環境的能力,熱無法排出,就容易中暑。高危險群包含幼兒、老人、所處環境缺乏空調設備的人。若中暑嚴重,病人可能會出現無汗的症狀,致使散熱更加困難,不但加速體溫上升,還會進一步加劇熱急症所造成的傷害。
常發生在做過激烈運動之後,因產熱過多使中心體溫上升,而到了會對身體產生傷害的程度。這類中暑好發於運動員、軍人與勞工,其形成不僅與濕熱的環境有關,大量排汗所導致的脫水狀態也是因素之一。如果能縮短激烈運動的時間或者改在涼爽的環境中運動,即可降低中暑的機率。
傳統型中暑和勞動型中暑可從患者有無出汗來區分。傳統型中暑的患者,起初有明顯且大量的出汗,後來因為體液過度流失或汗腺功能異常而不再流汗,此時會有無汗症的表現。相反的,大部分勞動型中暑的患者都會持續流汗。除了流汗與否之外,患者的年紀、理學檢查的發現與實驗室的檢查數據,都可提供線索來分辨中暑類型。
時值盛夏,民眾如果不得不在高溫的戶外工作或從事各類活動,為了避免熱出病來,請注意下列事項:
【撰文/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 社區暨家庭醫學部 林彥廷醫師】
資料來源 : 中國醫訊
Copyright © 2025 中亞健康網All rights reserved.